我愿意做个好小孩 家长教孩子做一个好主人与好客人
问题描述:
父母应该怎么教孩子,才能做个地道的好主人?要帮助孩子成为好客人,父母背后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与他人互动时,能够有得体、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表现。
答
七岁的小杰在星期天被早早叫起床,爸妈告诉他待会陈叔叔一家人会到家里来。小杰心里很不高兴,因为陈叔叔家的小智会乱动他的玩具。如果小杰制止,就会挨爸爸的骂,教训他不要这么小气,他真的很不喜欢今天的聚会。
小智也不喜欢今天的聚会,他很害怕陌生的环境。而且要跟小杰做朋友真的好难,他总是臭着一张脸,不知道在气什么。*要跟小杰共处一个下午,真的很令人痛苦,好像做什么都不对。
陈叔叔一家人刚到家里,小杰就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打招呼,在妈妈强势的要求下,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出来问声好。小智则是躲在妈妈的背后,不发一语。后来,两人在房间里更是一团混乱,小智顺手拿起地上的一台汽车玩具玩,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没想到那正好是小杰最宝贝的汽车,小杰气得破口大骂,两人大[微博]吵了起来。这次的聚会就在两家人的尴尬中结束。
无论是要帮助孩子成为“好主人”或“好客人”,父母背后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与他人互动时,能够有得体、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表现。要协助孩子扮演好这两种角色,需要关注的层面并不相同,以下分为两个部分说明:
做个“准备充分”的小主人
一、让孩子参与聚会的规划与邀约
大多数父母在规划家中的聚会时,很少会邀请孩子加入讨论,或事先征询孩子的意见。因此有许多孩子是在访客将抵达的当天,才从父母口中得知,家里会有访客。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会对聚会有参与感,会认为那是父母的聚会,与自己无关;当然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在聚会中扮演何种角色,只能被动听从父母指示。
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父母应该怎么教孩子,才能做个地道的好主人?而受邀拜访的孩子怎样做,才会是一个很棒的小客人?
七岁的小杰在星期天被早早叫起床,爸妈告诉他待会陈叔叔一家人会到家里来。小杰心里很不高兴,因为陈叔叔家的小智会乱动他的玩具。如果小杰制止,就会挨爸爸的骂,教训他不要这么小气,他真的很不喜欢今天的聚会。
小智也不喜欢今天的聚会,他很害怕陌生的环境。而且要跟小杰做朋友真的好难,他总是臭着一张脸,不知道在气什么。*要跟小杰共处一个下午,真的很令人痛苦,好像做什么都不对。
陈叔叔一家人刚到家里,小杰就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打招呼,在妈妈强势的要求下,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出来问声好。小智则是躲在妈妈的背后,不发一语。后来,两人在房间里更是一团混乱,小智顺手拿起地上的一台汽车玩具玩,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没想到那正好是小杰最宝贝的汽车,小杰气得破口大骂,两人大[微博]吵了起来。这次的聚会就在两家人的尴尬中结束。
无论是要帮助孩子成为“好主人”或“好客人”,父母背后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与他人互动时,能够有得体、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表现。要协助孩子扮演好这两种角色,需要关注的层面并不相同,以下分为两个部分说明:
做个“准备充分”的小主人
一、让孩子参与聚会的规划与邀约
大多数父母在规划家中的聚会时,很少会邀请孩子加入讨论,或事先征询孩子的意见。因此有许多孩子是在访客将抵达的当天,才从父母口中得知,家里会有访客。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会对聚会有参与感,会认为那是父母的聚会,与自己无关;当然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在聚会中扮演何种角色,只能被动听从父母指示。
父母可以考虑在规划家中聚会的开始,就跟孩子一起组成聚会筹备小组。规划时纳入孩子的想法,并分派适合孩子年龄的工作给他,例如:协助打电话邀请对方家庭的小朋友、协助打扫环境、聚会当天负责招待其他小朋友……这种全家一起并肩完成聚会的经验,可以有效增进家人情感,孩子也在过程中,学习扮演好主人应有的责任感与细心。
答
父母有时会在聚会中,要求孩子表演某项才艺,或要求孩子与来访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却没有事先给孩子时间准备。当孩子扭捏、害怕、生气或拒绝分享玩具时,父母可能还会怪罪孩子,认为孩子表现得不够大方、得体,这样的做法其实对孩子的心理是多重伤害。
父母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如果有意邀请孩子表演才艺,应尽量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并给予孩子事前演练的时间,才能在聚会当中要求表演。如果预期当天会有其他小朋友,让孩子有机会事先把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而无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例如:有依附意义的布偶,或是孩子特别珍视的玩具),避免因为其他孩子取用这些玩具而发生冲突。
三、事后给予孩子回馈
礼貌是从尝试错误的经验中逐步养成的,所谓“有礼貌”泛指的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设想,并做出合适的对应行为。但孩子认知能力有限,通常需要父母与其讨论并给予明确的回馈,才能将经验转化为学习。
因此,在聚会结束后,全家人适合一起坐下来,讨论今天聚会的经验,有哪些部分孩子表现得很得体?哪些部分可以更精进?父母要尽量清楚描述观察到的行为,精确提出可改善的建议,详述背后的理由与想法,并开放的聆听孩子的回馈。藉此历程就能一点一点的累积孩子对礼节的理解,并能内化到日常生活中。
做个“行为得体”的小客人
一、从明确清楚的基础行为开始
礼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标准。行为得体与否,常随着情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父母期待孩子当小客人时,能够觉察情境中潜在的规则,并且让自己符合情境的需要,这对于多数的孩子是很困难的。
二、给孩子多一点准备时间
父母有时会在聚会中,要求孩子表演某项才艺,或要求孩子与来访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却没有事先给孩子时间准备。当孩子扭捏、害怕、生气或拒绝分享玩具时,父母可能还会怪罪孩子,认为孩子表现得不够大方、得体,这样的做法其实对孩子的心理是多重伤害。
父母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如果有意邀请孩子表演才艺,应尽量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并给予孩子事前演练的时间,才能在聚会当中要求表演。如果预期当天会有其他小朋友,让孩子有机会事先把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而无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例如:有依附意义的布偶,或是孩子特别珍视的玩具),避免因为其他孩子取用这些玩具而发生冲突。
三、事后给予孩子回馈
礼貌是从尝试错误的经验中逐步养成的,所谓“有礼貌”泛指的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设想,并做出合适的对应行为。但孩子认知能力有限,通常需要父母与其讨论并给予明确的回馈,才能将经验转化为学习。
因此,在聚会结束后,全家人适合一起坐下来,讨论今天聚会的经验,有哪些部分孩子表现得很得体?哪些部分可以更精进?父母要尽量清楚描述观察到的行为,精确提出可改善的建议,详述背后的理由与想法,并开放的聆听孩子的回馈。藉此历程就能一点一点的累积孩子对礼节的理解,并能内化到日常生活中。
做个“行为得体”的小客人
一、从明确清楚的基础行为开始
礼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标准。行为得体与否,常随着情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父母期待孩子当小客人时,能够觉察情境中潜在的规则,并且让自己符合情境的需要,这对于多数的孩子是很困难的。
家长[微博]必须先设定几个基本的礼貌要求,例如:“看到人要问好!”、“若要取用东西必须先征得同意”等,以此做为对孩子行为要求的基本标准,待孩子熟练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但光设定基本行为指标,无法让孩子面对社交场合多变情境的挑战,可以再搭配事后亲子间的回馈与讨论,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应变能力。
答
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行为要求时,要先确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很多时候孩子的脱序表现,只是反映出这个年龄的限制,不见得是孩子本身有礼节上的问题。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为例:期待他保持20-30分钟的专注与安静是合理的;但若期待他在一个纯谈话性质的成人聚会中,能保持安静四小时,就是强人所难了。因此父母在考虑带孩子赴约时,需要一并考虑孩子的限制,不要把孩子放到难以符合礼节标准的情境中,在孩子违反情境要求时,又给予处罚与责骂。
三、减少孩子进入陌生情境的焦虑
父母可以先帮忙搜集对方孩子的背景信息,如兴趣、年龄、个性等,让孩子在拜访对方前能有初步的了解,降低心中的焦虑。另外,可以搭配主人∕客人的亲子互动游戏,帮助孩子熟练特定的行为或对应方式,好比如何向对方问好?如何主动要求参与游戏?取用玩具前该如何征询同意?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让孩子练习如何表达;之后也可以互换身分练习,再搭配活动后的讨论,让孩子能用轻松的角度,来面对将到来的陌生情境。
要帮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体合宜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礼貌的培养要透过人际经验的累积,不是透过提醒或教育就可立即获得。父母要尽可能让孩子有人际互动练习的机会,并且跟孩子一起摸索、尝试、讨论,思考让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礼貌应该是一种习惯,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父母要先以身作则,以礼貌的态度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曾经体验过礼貌所带来的正向感受,才有能力发自内心表现出礼貌的行为。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外出访客时,能够表现出哪些得体行为,都可以先在家中实际推行,进而将孩子培养成“好主人”、“好客人”。
二、对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龄
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行为要求时,要先确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很多时候孩子的脱序表现,只是反映出这个年龄的限制,不见得是孩子本身有礼节上的问题。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为例:期待他保持20-30分钟的专注与安静是合理的;但若期待他在一个纯谈话性质的成人聚会中,能保持安静四小时,就是强人所难了。因此父母在考虑带孩子赴约时,需要一并考虑孩子的限制,不要把孩子放到难以符合礼节标准的情境中,在孩子违反情境要求时,又给予处罚与责骂。
三、减少孩子进入陌生情境的焦虑
父母可以先帮忙搜集对方孩子的背景信息,如兴趣、年龄、个性等,让孩子在拜访对方前能有初步的了解,降低心中的焦虑。另外,可以搭配主人∕客人的亲子互动游戏,帮助孩子熟练特定的行为或对应方式,好比如何向对方问好?如何主动要求参与游戏?取用玩具前该如何征询同意?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让孩子练习如何表达;之后也可以互换身分练习,再搭配活动后的讨论,让孩子能用轻松的角度,来面对将到来的陌生情境。
要帮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体合宜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礼貌的培养要透过人际经验的累积,不是透过提醒或教育就可立即获得。父母要尽可能让孩子有人际互动练习的机会,并且跟孩子一起摸索、尝试、讨论,思考让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礼貌应该是一种习惯,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父母要先以身作则,以礼貌的态度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曾经体验过礼貌所带来的正向感受,才有能力发自内心表现出礼貌的行为。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外出访客时,能够表现出哪些得体行为,都可以先在家中实际推行,进而将孩子培养成“好主人”、“好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