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服饰有什么美学特征 四大特征诠释其美

问题描述:

服饰作为民族的重要标识,较之建筑,有移动的优势,可随时随地展示,较之语言,无声胜有声,其标识的意义更为突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服饰方面倾注了大量心思。

侗族的服饰有什么美学特征 四大特征诠释其美

服饰作为民族的重要标识,较之建筑,有移动的优势,可随时随地展示,较之语言,无声胜有声,其标识的意义更为突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服饰方面倾注了大量心思,这心思除了手艺,还有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对未来的向往。于是服饰就超出了实用意义,增加了象征和审美功能,成为文化符号,变成艺术品,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同样的,侗族服饰是侗家人智慧的结晶,它的造型、色彩、图案、饰物都有着鲜明的美学特征,体现出侗家独特的审美情趣。

侗族服饰的美学特征:

侗族服饰从原料、制作、修饰,到穿着习惯,处处体现侗族人独特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
一、自然为美。
表现在其材质用料为天然的植物纤维,配色师法自然,剪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二、精致为美。
侗族人对精致的追求从纺纱开始,认为棉纱纺得越细越好,好侗布的标准是经纬纱细而均匀、布面平整无瑕疵、密度高精、织纹流畅、布边平直。再如侗族服饰的重要部件百褶裙,每褶仅2至4毫米宽,裙体形成等宽一边倒的明褶和暗褶;有的增加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有的在臀围以上部位为较细密的褶子,臀围线以下为较宽的褶子,当人体动作时,裙体绉褶的光影效果给人以韵律美感。又如胸兜、花勾鞋等均是美仑美奂的作品。他们的精美主要体现在精致的手工制作上。

    侗族的服饰有什么美学特征 四大特征诠释其美

    三、规模为美。
     除了病痛以外,侗族人极度认同“多多益善”。一件衣服绣花比多处,身穿上衣比多层,佩戴银饰比多款。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累赘繁杂,而是富有与福气。侗族服饰有款式、地域、年龄、性别差别,却无尊卑之分,但是用场有习俗。即平时(家居劳作)着便装,集体活动着盛装。喜庆节日里,男女老少集合鼓楼坪(款坪、坡会上)或行走在集体出访---“月也”(weex yeek)路上,那是极为壮观的服装展示!侗族人归属感认同感特强,体现在语言上,无论胆侗、老侗、绞侗,完全可以交流,整个侗族内部以“我们侗族”互称(侗语:gaeml daol干道);体现在建筑上,木楼聚集,突出集体。寨子中最好的位置是象征族标寨徵的鼓楼,四周同一地平线的木楼房屋不能高出鼓楼;人们都说侗寨美,她美在吊脚木楼成群,美在楼顶青瓦成片!体现在饮食上,坚守见者有份规矩,并以百家宴为最高规格。体现在服饰上,以众多整齐为贵;体现在音乐上,以大合唱的大歌为最美;体现在舞蹈上,以大型集体舞多耶为最热烈,体现在信仰上,以万能而朴实无华的女神萨岁为至尊,以象征男女神器的鼓楼福桥为威严!所以在侗乡,自然领袖款首只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没有特殊住房特殊服饰,没有报酬没有特权,重大节庆讲款(宣诵侗族法典《款词》)亦很少上台,非常必要时就站在倒扣的谷桶上。再说新娘出嫁回门,送亲队伍中若不用心辨认,找不出新娘---因为着装与其他送亲姐妹没什么两样!送亲美,不在新娘多靓丽,而在于送亲队伍有多长!服装统一,人多气旺,显示团结,显示和谐与力量!这就是侗族人的最高理想!“侗”这个字,人字旁加同字,可以注释为人类共同理想和追求,这种个体与群体的美美与共的审美原则就是最好的证明。

      侗族的服饰有什么美学特征 四大特征诠释其美

      四、中庸为美。
      侗族服饰用色大胆却不张扬,构图繁复却不凌乱,部件多样却组合完美,可以看出侗族是个温和智慧的民族,他们热爱生活,更善待自然,他们崇尚*平等,又自觉尊崇规矩(款制)。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史书上没有他们的暴力记载,社会上少有他们的乞丐,他们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他们相信“lail meec pak yax meec bus(好过头了坏事到,衰将到底好事来”, “teep saengc dagl laenh(太直了易翘翻)”,“teep guas yongc yih lav(太硬了易断裂)”。他们处事从容,隐忍以行,逢到喜事,大伙分享;遭遇天灾人祸,没有竭斯底里,而是集体分担,默默互助。面对失意与打击,他们很少怨天树敌,而是退守善身。他们的笑声不够爽朗肆意,却最快乐无邪,他们的呐喊不够响亮震耳,却最打动人心。他们是安全一族,中庸之道的最好诠释者。
      不言而喻,侗族是个独特的民族,她身上有太多亟需破译的密码。服饰只是其中一个。而这一个已经承载太多,民族的历史观、价值观、审美观在这里都找到对应和依据。
      侗族服饰因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其功能、审美价值不断得到拓展和提升,她被侗家人视为重要礼品和吉祥物,可以作为订婚信物、结婚礼物;亦可以作为祭祀用品。特别是盛装和礼服(如芦笙服百鸟衣)一定是家传财产。她是当然的工艺品,有的成了文物。她是会说话的艺术,任何尊重民族文化的人都能与之交流。她被奉为侗族文化金牌,不断得到研究、利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