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亭

龙舟亭

龙舟亭

珠海龙舟亭,是存放龙舟的地方。1962年,为了保护龙舟的安全,港澳渔民与县府协商,集资兴建龙舟亭存放龙舟,同时也作为渔委的办公场所。龙舟亭为三层建筑,顶层为亭台,龙舟赛事为主席台,二层为渔委的办公室,底层放置龙舟,总面积1150平方米。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龙舟亭出土地点:珠海香洲馆藏地点:珠海香洲龙舟街所属年代:1962年
龙舟亭是放置龙船的建筑,也是龙舟竞渡文化的演绎场所,从龙舟的请出祭祀到龙舟回收的安放仪式,透露了“疍家”水上风俗文化的表现。龙舟亭起源于1961年4月17日复置珠海县,为了庆祝县治迁置香洲,举办了盛大的龙舟赛事,竞赛地点设在野狸岛与香洲港之间的海面。是年在这地方搭一间大棚,用来放置龙舟。由于常遭浪侵袭,不够安全,1962年,珠海县*在现在的百货一条街对面乃集资兴建龙舟亭,建筑总面积1150平方米,作为龙舟长期安置的地方。龙舟亭建好后,附近渐渐发展成一条街道,称为龙舟街,龙舟亭成了地标。为了保存和延续港澳流动渔民的历史和文化,珠海市2014年5月实施龙舟亭保护利用修缮,尽最大努力恢复龙舟亭原貌,设立为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

历史

珠海龙舟节赛龙舟也有很悠久的历史,始于香洲埠的建立,1909年香洲开埠,仅一年多,就在荒滩上筑出有如棋盘格局的25条市街马路,建成1600余间大小商铺,二至三层的骑楼有125座。结合当时的新政举措,开通了穗港澳航线,设立了警察局、邮政局、学堂、医院、公家花园。人口迅速从周围四邑和惠州、东莞、顺德、南海等地迁入,一些手工业铺坊也随即产生,引得海外侨商、港澳华商和地方巨贾纷纷前来投资办实业。香洲埠每到端午节,海外侨商、港澳华商和地方巨贾纷纷按照传统举办龙舟竞渡,1911年一场无情的大火延续了6个多小时,800多间建筑物尽成灰烬,几千灾民被逼流离转徙,远走他方,香洲盛大的龙舟竞渡也停办。此后为各渔村自己举办应节。过去流动渔民作为珠三角一带的“水上居民”,他们的祖辈就已漂泊在海上,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蔑称为“疍民”、“疍家”,备受歧视与压迫。他们活动生产于珠、港、澳的水域,靠打鱼卖鱼为生,以舟为家,身无寸地安身,成为水上的流浪者。香港、澳门当时为得到鱼获,準许他们可以进出港、澳,但规定渔民“不準去陆地定居”、“良家妇女不与其通婚”、“子女不能入学”。解放后,为加强对流动渔民管理,争取港澳流动渔民,1953年在周总理和广东省委、省*的关心和支持下,决定吸收港澳渔民到珠海等渔港入户,允许他们在内地指定的渔港生产、生活,成为全国独有的以双重户籍为特徵的特殊渔民。珠三角的渔业和万山群岛的渔业也比较丰富,珠海县建立后,渔民成为珠海主要的居民,1951年1月设立了珠海专区管理处,相当于县(团)级建制,1953年4月7日改设珠海渔民县置,县治设在唐家。除原有之地外,另把中山县的中山港乡,东莞县的万顷沙及把珠江口外附近的三灶、大小横琴、南水、北水、高栏、荷包、淇澳、龙穴、内外伶仃、万山群岛等全部 100 多个海岛划归珠海县,1955年在金星门进行了一届龙舟竞渡,后改为香洲举办,55年后珠海的龙舟竞赛活动规模也越办越大,推而广之,成为民众性一年一度的盛事。在当年的船厂和现在湾仔沙蚝乡对出的海滩就经常停了不少的龙船。当时赛后,都是搭一间大棚放置龙船,由于容易受海浪和风雨的沖刷,渔民们是把龙船被埋入沙中防木质腐朽而进行保护的。在端午前要从沙下起出,祭过妈祖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準备竞渡。1961年4月17日复置珠海县,为了庆祝县治迁置香洲,举办了盛大的龙舟赛事,始后每逢端午龙舟赛,百多艘渔船云集香洲湾海面,桅墙上挂满各种彩灯、彩条、讯号旗、风兜等,色彩缤纷,好一片节日的嘉年华。香洲龙舟赛从农曆五月初三至初五,分为初赛、複赛、决赛,冠军队可获一面绣有“赛龙夺锦”的锦旗、一只重约120斤红烧猪和一埕烧酒,第二、三名可获重100斤和80斤的红烧猪。当时有香港、澳门、香洲、湾仔、桂山、万山、担桿、南水等地代表队参加,参赛人数众多,龙舟12艘,每艘长约40米,身穿各样颜色背心皮肤黝黑体格键壮的小伙子们,精神抖擞的样子的风采印记当年时代的气息,龙舟中间横贯一条绷紧了的用竹蔑扎的“龙筋”,龙头衔一束本地青生菜,意谓“采青”好意头,船底抹上一层黄油等一些润滑剂,以增快航速,比赛分6条赛道,在海面上插竹桿作标誌。比赛一开始,各队擂鼓助威,杨着代表单位的三角旗,锣鼓声欢呼声及鞭炮声,将赛事推向高潮。1962年,为了保护龙舟的安全,港澳渔民与县府协商,集资兴建龙舟亭存放龙舟,同时也作为渔委的办公场所。龙舟亭为三层建筑,顶层为亭台,龙舟赛事为主席台,二层为渔委的办公室,底层放置龙舟,总面积1150平方米。1984年龙舟赛,因安全保护问题,导致两人死亡,珠海香洲龙舟赛停办,龙舟亭也告别了龙舟赛的功能,1985年5月1日,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兴建的19层的海景大酒店,龙舟亭因填海远离了海边,后来渔委搬离龙舟亭,龙舟亭正式结束了龙舟赛事的使命,但是因为它的存在,留下了龙舟街的地名,成为珠海港澳流动渔民文化的象徵。

现状

为了保存和延续港澳流动渔民的历史和文化,珠海市文体旅游局于2014年5月投入700万元修缮资金实施龙舟亭保护利用修缮项目,尽最大努力恢复龙舟亭原貌,设立为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展示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龙舟文化。馆内以“历史”为主题,设有“港澳流动渔民的历史源流”、“港澳流动渔民的新生活”、“健全港澳流动渔民服务体系”、“港澳流动渔民的赤子之心”、“港澳流动渔民温馨的家”五大篇章,共展出各类文献、史料、图片、手稿等展品327件,实物展品63件,突出对“珠海港澳流动渔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历史还原。根据市文体旅游局“香洲龙舟亭保护利用修缮项目”的完成情况,珠海港澳流动渔民历史陈列馆按楼层结构,共设三个展室。其中:首层和二层两个展室,有效展线约为97.4米(首层32.6米+二层64.8米),将固定承载“珠海港澳流动渔民历史陈列”的常设内容;负一层为专题展室和办公区域。其中,负一层专题展室,将根据当前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及相关文化交流的需要,变换承载不同专题的临时性展览;办公区域,则承担本馆的日常管理、港澳流动渔民历史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职能。三层(即顶层)平台及南北两座凉亭,在本馆开放时间内,同时对市民免费开放,可供市民纳凉、喝茶、聊天、读报、看书、上网;本馆亦可利用这一敞开式空间,举办相关文化专题讲座及交流活动。

文物价值

以港澳流动渔民在珠三角沿海地区的历史存在为背景,重点记载珠海港澳流动渔民的历史起源、形成背景、与港澳的经济关联、海上生产方式的演进、鱼货经营在内贸与外贸两大市场中的变迁,以及流动渔民家庭族群结构的演变等。以龙舟亭为载体,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全面展现港澳流动渔民几百年来在船居、岸泊、酒食、婚嫁、生育、教育、年节、祭祀、丧葬等方面的民间文化习俗,其中重点记载珠海港澳流动渔民的特色文化习俗。

文物保护

文体旅游局于2014年5月投入700万元修缮资金实施龙舟亭保护利用修缮项目,尽最大努力恢复龙舟亭原貌,并精心设立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共收集展出各类文献、史料、图片、手稿等展品327件,实物展品63件,修复龙舟实物,收集出海打渔工具和生活用品,建造缩小比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