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龙舟景
龙舟“景”,指的是龙舟比赛或龙舟巡游的“场景”,是当地人对赛龙舟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呼,也叫“趁景”。清朝鹹丰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标,鹤田村夺冠,有人成诗并流传至今:“中堂出标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贤。到处龙舟来趁景,第一飞龙是鹤田”。 中堂镇每年的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农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历时一月有余。中堂镇的龙舟景体现出“五多”:一是“景点”最多(9个),二是龙舟数量最多(200支),三是龙舟製作工场最多(5家),四是这里的龙舟队最多(20支、运动员8000名),五是这里的龙舟队代表中堂参加国内外、省市比赛取得的成绩最多。
基本介绍
中文名:中堂龙舟景外文名:The Scenes of Zhongtang’s Dragon-Boat兴起时间:明朝流行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非遗级别:省级非遗类别:民俗申报地区:东莞市,中堂镇历史起源
中堂镇龙舟“景”民俗活动的历史与东莞地区龙舟活动是同步的,已有500年的历史。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张二果和曾起莘编修的《东莞县誌》记载:东莞岁时(时节):“五月初一日,饮菖蒲酒,食角黍,观竞渡”。角黍是粽子的别名,竞渡即龙舟竞渡。明末清初广东着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东莞“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由此推算,东莞龙舟盛事,有500年以上的历史,而东莞龙舟民俗活动主要在水乡进行,中堂是典型的水乡,龙舟民俗活动很早就流行,中堂龙舟成景之日,亦当有500年的历史。
发展历程
自明代开始,龙舟景逐步进入兴旺阶段,清代后,已具有完善的活动场所、规则和製作龙舟用品的乡间作坊。“龙舟景”活动已深入民心。每年,但凡有“景日”,中堂境内的龙舟均有机会赴“景”参与活动,使得这项民俗活动绵延至今。
传承现状
1、扶持镇内各龙舟景点。在中堂龙舟景9个景点,即中堂景、斗朗景、蕉利景、槎滘景、东向景、马沥景、江南景、潢涌景、下芦景设保护区。2、对中堂龙舟景进行普查挖掘、整理,对9个龙舟景民俗活动收集的资料编写存档。3、切实採取措施对龙舟景进行保护,把每年举办龙舟景民俗活动过程进行拍摄记录。4、对龙舟景组织者即传承人的保护,对传承人进行登记、建档,建立传承人生活保障机制和传承人培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