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斯堡*(希尔斯堡*始末利物浦球迷承受着污蔑)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如利物浦人对于《太阳报》刻骨铭心的憎恨,同样有着他们的缘由。
希尔斯堡*始末把时间回溯到1989年4月15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是利物浦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日子。在那一天的下午3时,利物浦将与诺丁汉森林展开足总杯的半决赛较量,地点则被设在了中立球馆:希尔斯堡球场,谢菲尔德星期三的主场。
利物浦球迷对于球队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他们距离谢菲尔德有着一段颇为遥远的距离,可他们仍然组织了大批的球迷前往希尔斯堡球场,为自己支持的红色呐喊助威。
为了球迷们的保证安全,谢菲尔德当地的警察在沿途设置了大量的关卡检查,这原本也是符合规矩的,任谁也挑不出来错处。
不过,大抵是因为没有自家球队参赛的缘故。谢菲尔德当地的警察对此事表现得并不热心,检查的时候效率颇为低下,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在比赛即将开始之前的半个小时,也就是当地时间的2点30分左右,利物浦球迷的大队人马才陆续汇聚到了球场附近,这直接造成了人潮拥挤的现象。
偏偏希尔斯堡球场的设施也远远谈不上合理,利物浦球迷如果想要进入到属于自家的看台,就必须要先到达3、4号看台,再通过座位之间狭窄的缝隙,才能够抵达目的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球馆的看台四周都会坚固的铁丝网所覆盖,球迷们腾挪辗转的余地极小,想要移动就只能人挤人。
眼看着比赛就要开始了,没能找到自己座位的球迷自然心急如焚,想要早些穿越3、4号看台,就只能竭尽全力向着旁边移动,难免会与原本就坐在3、4号看台的球迷发生身体接触,越发拥挤了起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谢菲尔德当地的警察只要稍有见识,就应该想办法把比赛的时间延后以安抚球迷们躁动的心,并且尽量疏散拥挤的人群。然而,这帮人却选择了无动于衷,坐观失态的发展。
更让人觉得无语的是,明明看台上拥挤发生了人挤人的现象,谢菲尔德当地的警察还在不断催促着球馆外的球迷们迅速进入球馆,这就越发让事态恶化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比赛正式开始的缘故,场馆内出现了大量的歌声还有呐喊声,直接掩盖住了3、4号看台上球迷们此起彼伏的呼叫之声。不少身手敏捷的球迷干脆就爬上了看台的更高处,找到警察希望他们能够开放出口,让球迷们得以疏散。
但是,谢菲尔德当地的警察固执地拒绝了球迷们的建议,就此错过了最后的疏散机会。
随着比赛的深入,在看台观战的球迷们的情绪也越发激动了起来。在利物浦击中门柱的时候,球迷们的情绪则来到了最高潮,也让看台上的拥挤达到了最高峰。
不少球迷被挤压在了铁丝网上,就连喘气都困难,有力气的人还能呼喊救命,没力气的人就只能静待死亡的降临了。
直到这时,谢菲尔德当地的警察才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开始了补救的措施。然而,此时的看台上却已经尸横遍地了。
因为这次事件,多达96名利物浦球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年纪最小之人方才10岁,他的名字叫做乔恩,而他的表弟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红军之魂杰拉德。
《太阳报》的所作所为可耻毋庸讳言,此次*之所以会发生,谢菲尔德当地警察的失职才是主因。他们先是在检查时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利物浦球迷直到比赛临近开始前才到达场馆;随后无视事态的恶化,更多次催促球迷进场。
但是,为了推卸身上的责任。当地警局居然把黑锅丢给了利物浦球迷,认为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存在着酗酒的行为,不顾看台拥挤不断向前冲击,这才会酿成*。
事实上,这种说法完全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如果利物浦球迷如此不靠谱,为何在当地就没有发生过*,直到远征谢菲尔德才会发生?
于是,许多媒体在报道了当地警方说法的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质疑。唯独《太阳报》标新立异,他们追随警方的步伐,把责任一股脑推卸给了利物浦的球迷。
让人深觉无耻的是,这家报纸不仅采纳了谢菲尔德警方的说法,更添油加醋报道,诸如“利物浦球迷翻捡死者身上的钱包”、“利物浦球迷向警察小便”、“利物浦球迷殴打警察”这种骇人听闻的猛料。
事实上,《太阳报》的这次爆料,就与他们平日里的转会爆料一样,完全都是凭空捏造的。
但是,作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小报,《太阳报》名气颇大。许多不知情的国外媒体都采信了他们的说法,疯狂转载着他们的文章,把利物浦球迷推向了风口浪尖。
原本就在承受着失去亲朋好友的伤痛,还要面临来自《太阳报》的抹黑,可想而知利物浦的球迷会有多么愤怒。甚至就连同城死敌埃弗顿的球迷,也难得生出了同仇敌忾之心,对《太阳报》痛恨不已。
抵制,就成了唯一的结果。
在这次事件之后,许多利物浦当地的书店与报摊都旗帜鲜明地打出横幅,宣布抵制一切与《太阳报》有瓜葛的书刊杂志。
自从,《太阳报》的相关很难进入利物浦,即便是勉强进入了也没有销量。
为了缓和与利物浦的关系,也为了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在英国*公开公布了希尔斯堡真相的两天之后,《太阳报》就在自己的头版头条进行了公开的道歉,与此同时,他们还直言自己当年被谢菲尔德警方的消息给误导了。
然而,当年的污蔑实在是太过刻骨铭心,利物浦球迷并不愿意就此原谅《太阳报》。即便是时至今日,《太阳报》的记者也没有权利进入安菲尔德球场进行现场报道,更没有权利采访利物浦的任何一名球员与教练。
欧文的选择伤人心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利物浦人都继承了前辈们对于《太阳报》刻骨铭心的仇恨。比如欧文这位曾经安菲尔德球场的骄傲,他就对此不以为然。
欧文不仅为《太阳报》开过专栏,更为与该报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消息报》打过广告,这让许多利物浦球迷恼怒异常,至今都没有原谅欧文。
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文身为利物浦的骄傲,却在日后做出投奔曼联的决定,其实也算是性格使然了。
不过,欧文显然没有资格代表利物浦。一位名叫马特·亨德森的利物浦普通球迷就充分诠释了何谓气节,在他患上癌症之后,《太阳报》主动联系上了他,希望这位利物浦球迷拿出自己与儿子的合影,《太阳报》方面则负责帮他募捐相关的治疗费用,却遭到了亨德森斩钉截铁的拒绝。
正如利物浦名帅香克利所言:“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
希尔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