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健康管理的15字秘决

要想获得健康,国民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如今,中国老百姓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得病后难以治愈的慢性病。与此同时,致病微生物和营养素缺乏等生物学因素不再是唯一或主要“病因”,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已成为疾病更主要的“诱因”。昨天上午,健康管理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走上第29期文汇讲堂,以《个人健康也需管理》为题,针对大健康医学模式下个人健康管理、医疗体系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新年第一讲获得在场400名听众的强烈共鸣。

从约5000多年前的古代“神道医学”、2500年前的经验医学模式、约350年前源于物理化学实验的生物医学模式,到30多年前在西方出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大健康模式”,黄教授梳理了医学模式的递进转变对人类健康、国家发展的影响。而这种多因多病大健康模式的提出,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第三次质的飞跃”。

“从1972年到2004年,美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8%。”作为具有海外丰富的健康管理实践经验的学者,黄建始介绍说,“西方人在温饱问题解决后30年琢磨出了新的健康模式,通过确认和干预多层面的健康危险因素,使得国民健康维护取得斐然效益。中国人解决温饱已经10年,是否也要等到30年后再发生改变呢?”黄教授强烈呼吁为了中国未来的持续昌盛,接受大健康模式刻不容缓,压力大、频繁熬夜、运动少、食品污染、基因遗传病史……这些增加得病或死亡机会的因素都是不可忽略的“健康危险因素”,包括了生物学、心理学、生活方式、医疗系统、环境等多个层面。

怎样卓有成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账户”,黄建始建议不妨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入手,通俗地说,就是“管好嘴、用好腿、不抽烟、少喝酒、好心态”这15字健康投资秘诀。合理膳食、多走路、不嗜烟酒等就等于往个人健康“账户”里注入了良好可持续运作的“资金”,这无疑是一笔战略性、前瞻性的“投资”!

“心理因素”是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话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徐光兴颇有发言权,他从时下“四肢健康、头脑病态”现象入手,指出“警惕新形势下的‘东亚病夫’,实际上是关注国家民族竞争力问题。”交流中,徐教授和黄教授达成一个共同观点,善管情绪、调节心态本身就是个人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人人都有本关心的“健康账户”,台下听众们意犹未尽,提问阶段现场踊跃。“我什么都不怕,就怕得老年痴呆症。”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当她透露已经93岁时,全场无不惊叹老人的活力。“那你更不用怕了”,徐教授一句“你看,什么都丢得掉,老年痴呆症也可以丢掉。”幽默化解其顾虑。达观、可爱的寿星赢得了在场听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寄托了大家对老人高寿的钦佩、对好心态的赞许和对延续健康生活状态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