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怎么回事
同性恋有两个相关的概念:
1.同性恋,又称同性之爱或同性吸引,是指个体对同性只有爱和性欲的现象。
二、同性性行为,是指非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的现象。
性取向与性快感有关,但不等于性行为。异性恋者可能有同性性行为,同性恋者也可能有异性性行为。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情况。比如,一个异性恋者,在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把同性想象成异性发泄性欲的几率较低;同性恋者可能因为各种外界压力而与异性结婚,*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性取向发生了变化或者对不符合自己性取向的人有了爱,也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从不符合自己性取向的人身上获得性快感。相反,当人们与不符合自己性取向的人发生性行为时,会感到异常的疼痛、恶心或缺乏性快感。仅仅通过性行为来判断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所以区分性取向、性快感和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2]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都没有优劣之分。关于性取向的出现有很多理论。如今,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与生俱来的。美国心理协会(APA)公布的一份科学文件显示,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同性恋是无法‘矫正’的,性取向也是无法改变的。[1]
很多研究者已经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同性恋有着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后天改变不了,不是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2]
一些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而另一些同性恋者则应该在12 ~16岁时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大多数同性恋者在20岁时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但是有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相信。
这些情况都很正常。同性恋者意识到他们的性取向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异性恋在数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在一个充满异性恋的环境中,同性恋很难像异性恋一样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年轻的同性恋充其量只会好奇为什么自己没有身边的人对异性恋感兴趣,却不会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后天同性恋”的由来。其实,这些“后天同性恋”只是意识到自己性取向太晚的同性恋。当然,前提是这些人从来没有对异性产生过爱和性欲,否则他们就是双性恋,实现性取向太晚。[2]
变性人不是同性恋
同性恋社区有些人很异性恋。如果ta们不说,他们可能连ta们真正的身体性别都不知道。具体表现为:男性发型不确定,喜欢化妆和女装;女人给男人剪头发,包胸,穿男人衣服。这些人是变性人,不是同性恋。同性恋和跨性别者虽然都爱同性,但同性恋没有性别认同障碍,他们认可甚至热爱自己的性别,不会从异性的角度去爱同性,也不需要打扮成异性,也不想成为异性,模仿异性。[4]
性别认同障碍是心理学家和医生定义的精神病学术语,通常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认为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精神病学中的一个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易装癖相关的情况。(详细分析请参考‘变性人’条目)
世界精神病学学会明确将跨性别者归为*中的跨性别者,并在DSM-IV中详细介绍和解释了跨性别者的定义。但大众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将跨性别、易装癖、异性恋、同性恋等同起来。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变性人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4]
变装和变性
有一类人不是跨性别的,但也喜欢给异性穿衣服打扮。他们穿异性服装会有性兴奋和满足感,心理学上称之为异装癖。异装癖和变性人是有区别的。变性人穿异装癖不引起性兴奋,只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才穿异装癖。
医学界普遍认为易装癖者多为异性恋,少数为双性恋,因为易装癖者其实可以算是一种特殊性。异装癖者穿异装癖,就好像异性在身边或者‘拥抱’自己,会引起性兴奋。同性恋者对异性没有丝毫的兴趣和性趣,自然也不会有这种特殊的爱好。[3]
异性恋很受同性恋欢迎?
从心理学角度,或者根据各种调查统计,真正的同性恋者是没有感情的,甚至是不喜欢异性恋的。因为同性恋喜欢同性,所以喜欢异性不如喜欢异性。很多同性恋比异性恋更讨厌变性人,因为他们认为变性人不珍惜自己的性别魅力。
同性恋者认为他们的性别特征越明显,他们就越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