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易错历史知识 宦官不都是太监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史。很多的国人也都喜欢历史。但,对于一些历史知识的理解,90%的朋友都错了。这不怪大家,怪就只能怪那些不负责任的、所谓的历史作者。闲暇之余,根据平日里大家最易出现错误的历史点做一个纠正。
一:圣旨的宣读、材质和颜色。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太监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仅就这一点,就是错误的;我们时常看到圣旨有着一成不变的材质和颜色,这一点也是错误的。
“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运”指的是继承”五德“(“金木水火土”)的运行。所以“奉天承运”意为君权神授,君权是上天赐予的。圣旨开头为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六字是连续的,其余的两个字根据圣旨的内容和诏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诏曰”,“制曰”和“敕曰”。
圣旨的材质: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二:宦官就是太监。
这一点错的最为厉害。宦官包含太监,但宦官不等于太监。在东汉之前,宦官有的被阉割,有的是正常男人。到了东汉之后,宦官才全部使用阉人。
三:太医给后宫女眷看病。
在影视剧当中,太医动不动就直接给后宫女眷号脉,这是错误的。更有甚者,用几根丝线号脉,这也是错误的。后宫女眷都是皇帝的亲人,太医给这些人看病时,不允许当面诊脉,必须隔着屏风,在外瞧病。正因为如此,所以影视剧里出现了用几根丝线号脉的事,这是很荒谬的,这些都不行,那怎么办呢?只有打听小道消息来得知生病女眷的症状,然后施药。
四:臣妾。
臣就是臣,妾就是妾。臣成不了妾,妾也很难成臣。《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可以看出,臣妾是地位低贱者的代名词。一般情况下皇后和妃嫔对皇帝自称为妾,妾身,贱妾,小妾等。但也有极少数的皇后和嫔妃自称臣妾,发生这种情况,那说明这位皇后或者嫔妃自身的出身非常的低。
五:大人
老百姓喊官员为大人,这种称呼源与清朝,在此之前不是这样的称呼。比如唐朝:唐朝不论官民,一般对年轻男人的尊称是某郎,对年长男人的尊称是某公。对官员称呼官职,比如徐尚书、魏侍郎等,对宰相一级的大官则称呼阁老。或者称呼县级官员为明府,刺史级官员为使君。
六:爹、娘。
影视剧中不管哪一个朝代都喊爹娘,这是大错特错的。比如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和“翁”来称呼自己的父亲。
七:本宫。
自从某影视剧播出之后,“本宫”一词,到处可以听到。古代皇宫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比如,太子叫"东宫",可自称本宫。皇后可自称本宫,还有一些人,譬如公主,有正式封号的可以自称"本宫",否则只能是本公主。严格一点来讲,只有一宫之主才能这样自称,而一宫之主的正确含义,比如“东宫”“西宫”这样的统御者,才能着称,并不是说住在宫殿里的都能这样自称。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会自称“本宫”的,而是自称“哀家”或者“老身”。在古代,身份地位是分得很清楚的。因此不是一宫之主的嫔妃没有资格自称本宫。
八:格格就是公主。
公主是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公主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在中国典籍中常将公主简称为主。公主下嫁称适,迎娶公主则称尚。公主通常有封号、封地。而清朝的格格则不是,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清太宗起,重新规定了封号。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
九:公公就是太监。
这点错的也很厉害。在古代,有地位或者年长的太监才被称为公公,而不是所有太监都被称为公公。
十:臣子对皇帝的称呼。
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但绝对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称“皇上”。比如:唐代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大家”等;宋代“官家”、“官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