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人怀疑慈禧对爱新觉罗的忠诚?

慈禧太后霸道专权掌控大清王朝近一个甲子的时光,但尽管如此竟无人怀疑他对大清王朝的忠诚,这是为什们呢?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带着满腔的委屈去找努尔哈赤诉苦去了,身后留下了孤儿寡母。同年的11月,刚刚成为寡妇的慈禧和他的小叔子奕訢,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此后近半个世纪,这个女人三度垂帘听政统治着中国。

慈禧之所以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人缺乏这个原因。清王朝从努尔哈赤至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少,与清王朝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

道光帝及其以前的七位皇帝,他们的皇子数量较多,这就使得在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上,选择的余地较大。而自咸丰以后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是无子,几乎丧失了选择余地或可能出现皇位继承的危机。

清朝最后几位皇帝普遍短命,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危机。道光以前的各帝,除顺治帝只活到了24岁,其他都在五六十岁以上,而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和光绪也不过30多岁。

如果请帝寿命较长,其子继承皇位时一般都以长大成人,这至少可以在年龄方面保障新君继位后可独立处理政务,保证皇位与皇权的平稳过渡。道光帝之后各帝寿命的短促,子嗣的不旺,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

慈禧之所以掌握清廷最高权力达数十年,除了其具有高深的政治手段外,还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有关。

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是太后垂帘与八大臣辅政相结合的权力机制。从表面看,慈禧太后和肃顺等八大臣的权力旗鼓相当,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了新君生母这一更有利的地位,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朝中的大臣也大多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

外戚专权与保持皇权独立是一对势如水火的矛盾。慈禧太后在这方面妥善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掌握清朝最高权力的根本。

在慈禧*的数十年中,朝野上下尽管对她有很多指责和批评,但是从来没有人说她对爱新觉罗家族不忠,其根本问题就是她把外戚和皇族之间的关系处理的较为妥当。

慈禧未给予那拉氏族人显赫的重任。“辛酉政变”以后,慈禧的大弟照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这些封爵,都是清廷对于皇后或是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非“违制”的特例。

慈禧的二弟桂祥之所以在1888年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是因其女被选为光绪帝的皇后,这仍是遵循外戚封爵的惯例,与慈禧的个人恩旨并无直接联系。慈禧太后之所以未对胞弟委以控制清廷的实权重任,除了其弟缺乏才干以外,与慈禧特别关注爱新觉罗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不给其他人以口实的警觉不无关系。

慈禧太后临死前,遗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同时又谕命:此后军国政事,均有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的是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可以看出,慈禧没有安排隆裕太后直接出面垂帘听政,而是让她退居幕后。慈禧对于上述的安排,既是出于个人的得失私见,同时又是归还清廷最高权力于爱新觉罗氏的综合考虑。

慈禧太后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和宣统帝,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她的独断专行,虽然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从来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家族不忠或有所威胁。

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立孝皇帝,以及其与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人的矛盾和斗争,都被人理解为是家族内部的叔嫂“家务”之争。

可以看出,慈禧这个女人着实不简单,无论她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使人普遍认同其对爱心绝路家族的忠诚,这应该是她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