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梅雨季节的入梅和出梅
上海梅雨季节
上海梅雨季节每年的6月下旬开始到7月的中上旬结束。今年的梅雨季节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到7月13日结束。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这样的天气称为黄梅天。上海规定日均气温在22~28度,五天中有四天下雨,是为入梅。梅雨季节很是闷热,多雷雨,东西易发霉,出梅后就是伏旱,干燥且严热。
上海每年的梅雨季节,通常是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入梅标准是:一般情况下要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22℃,其中还有4天有雨才算入梅了,而出梅的标准是:连续5天不下雨,且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加最高温度除以2)超过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所以出入梅要视天气情况决定,而不是固定的日子。
入梅和出梅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梅雨季节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不要随便在小摊上吃东西。得了急性胃肠道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旅途中如感到进食后肠胃不适或食物不太新鲜,可适当喝一些蔬菜汤或白开水,也可服用少量抗生素,如黄连素片,起到预防作用。
水果须洗净、消毒,对于杨梅、桃子等时令鲜果要适量取食,不能暴食,尽量少吃或不吃冷冻物品。在梅雨阴雨天可以多吃些健脾化湿的食物。本身有肠胃功能不良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多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粥、青菜和豆制品,尽量避免难于消化的生冷食物、肉食和油腻食物。益气健脾、消暑化湿的药食两用食物有许多,如山药、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我们可以适当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