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怎么样 历史上的秦武王举鼎了吗

秦武王是明君?还是莽夫?

《秦本纪》……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樗里子甘茂列传》……惠王卒,武王立。张仪、魏章去,东之魏。蜀侯煇、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於王曰‘魏听臣矣,然原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昔曾参之处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参之母信著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索隐按:战国策作“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秦惠文王十九岁即位,在位二十七年,二十七岁生下太子荡,就是后来的秦武王。秦武王十九岁即位,二十三岁因为举鼎折断胫骨而死。有人认为秦武王是莽夫,有人认为他是个意外死亡的明君。

《史记》记录:秦惠文王二十二岁加冠,秦昭襄王二十二岁加冠,秦始皇二十二岁加冠,但是秦武王没有记录加冠的岁数。估计秦武王即位前已经通过了父亲秦惠文王的考核,提前加冠成人了。

明君有哪些特点?以身作则,聪明好学,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忠奸分明,……这些都是明君的做法,看看秦武王有没有?

秦武王好习武,力大无穷。秦国法令以军功赏爵位。身为太子的他好习武,是“以身作则”,从我做起,难道不是吗?

“聪明好学”也没有什么问题,从后面的任用人才就可以看出秦武王的智商绝对很高,不“聪明好学”,是不会有那么高的任用人才的能力的。提前加冠成人,也说明了秦惠文王对他才干的肯定。“知人善任”,秦武王即位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叔樗里疾做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做左丞相,二者相得益彰,左膀右臂,各有所长。秦武王好武,几个大力士都做了大官,但是,攻打宜阳不是单纯靠武艺高强,力气大就可以的,秦武王看中了甘茂。这说明,秦武王很清楚:甘茂是帅才,那几个大力士只是冲锋陷阵的武士。

甘茂出使魏国,游说魏王不要干预秦国伐韩,获得成功,甘茂却让副手向寿向秦武王汇报:“魏国同意了,但是还是不能攻打韩国的宜阳。”秦武王弄不明白为什么,于是亲自去息壤迎接甘茂,这说明秦武王“礼贤下士”。

甘茂给秦武王讲了几个故事,说明谣言可以杀人,即使是假话,说的人多了,也会变成真的,自己在外作战,日久天长,肯定有人打小报告陷害他,说一次秦武王不会信,两次不会信,但是多了肯定会信。秦武王何等聪明睿智,立刻明白了,并且和甘茂盟誓,绝对不信谣言!“虚心纳谏”,秦武王做到了。

甘茂攻打宜阳,打了半年多,小报告越来越多,连秦武王的叔叔樗里疾也打甘茂的小报告。秦武王最后有些顶不住了,写信问甘茂是不是可以罢兵回来?甘茂的回复是“息壤在彼”(我们在息壤的盟誓还在你那里)。秦武王立刻清醒了,把那些小报告的言论全部丢到九霄云外了,立即给甘茂增兵,坚定不移地支持甘茂打完这一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秦武王做到了,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宜阳终于被攻克了。

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君主,能做到这么多,足见他是一个优秀的明君了,即使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在同样年龄的时候,有几个能超过他的?

正因为秦武王太优秀了,所以他的弱点一直没有被发现。为什么要看九鼎呢?那是秦孝公、秦惠文王传下来的野心,要取代周天子,因此给秦武王取名“荡”,就是要荡平天下,惟我独尊的意思。因此,秦武王从小就对三代传国之宝器——九鼎向往不已。因此对甘茂说“寡人欲乘大车通过三川,以窥测周朝王室,而寡人死也无憾矣。”

在洛阳观看九鼎时,秦武王心血来潮,要举鼎试试。结果还真有一个愣头青大力士孟说先去举了,结果把秦武王的弱点激发出来了,秦武王非要自己试试不可,结果折断了胫骨,大出血,创伤性休克,死了。天大的意外!估计樗里疾、甘茂都不在场,否则,这两位丞相拼了命也要拦住秦武王的。但是意外已经发生,樗里疾气得肺都要炸了,事后把那个愣头青大力士孟说灭了族。

秦武王不是好色的君主,平时估计专注学习文武治国韬略,没有多少时间和王后、嫔妃在一起。一直到死也没有生一个孩子。他的弟弟秦昭襄王就比他强,十九岁即位后,3年内生下太子(后被昭襄王熬死了),第三年又生下次子安国君(后来的秦孝文王,秦始皇的爷爷)。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连续多代皇帝都是15岁左右就剩下太子了,最年轻的爸爸只有13岁(邪乎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秦武王也一样,不能因为他有一条缺点,就否定他是一个明君,而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明君。如果不是举鼎这个意外事件,秦武王应该比后来的秦昭襄王更厉害!不过,如果不是秦武王意外“英年早逝”,也就没有秦昭襄王的戏了。

历史上秦武王举鼎了吗?

《史记·秦本纪》里面没说秦武王的死因。但是在《赵世家》里面,就说到,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是正史,一般我们都是相信的,虽然里面的确是有些史实,《史记》在不同章节里的表述不一,还有的跟后来发现的出土文献记载有出入,甚至于还有我们今天认为是怪力乱神的东西。

不过《史记》的问题,实际上是《史记》之前文献的问题,不同的文献,记载不同,《史记》或者是没有能力去判断,因而互见存疑;或者是因为材料冗杂,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去解决各个抵牾之处。有些怪力乱神,那也是以前的文献记载了,或者当时人都信以为真的,比如说汉高祖斩白蛇之类的。

有网友已经指出了,秦本纪里其实是说了死因的。这是极不应有的疏失!《秦本纪》原文是: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史记》既然记载了秦武王这个故事,至少当时人都觉得这事儿是真的。从逻辑上说呢,秦人尚武,这哥们又被称为“武王”,那想必也是个凶狠好斗的角儿,扛鼎而死,是有点儿磕碜,但是那也是人家的爱好,帝王嘛,总有点小癖好,雅点儿的比如爱画画,俗点儿的比如爱开锁。

举鼎,《史记》说项羽“力能扛(gang)鼎",看来扛鼎这事儿,是那个时代武人的爱好。力士,以前用战车作战时,是很重要的人物,比如车陷坑里了,站在战车右边的力士,车右,就得下车去负责把战车扛出来。比如春秋时的齐晋鞌之战,齐侯的战车,“骖絓于木而止”,但是车右逢丑父前一晚胳膊被蛇咬伤,但是隐瞒了伤情,结果在关键时刻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被晋军追上了。后来车战式微,改为步骑兵大战,力士也还是挺重要的,像项羽的垓下之战,项羽突出汉军合围,杀得天昏地暗,没有惊人体力是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秦武王举鼎而死,大概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挖出秦武王的墓,看看尸骨是不是真的是“绝膑”,是的话,那就差不多是定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