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国军名将在*当了“*第二”

被称为“*第二”的孙立人被软禁了33年,这跟*本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这位少帅的囚徒生涯是54年。

在近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独一无二的命运也常被拿来作类比。

李宗仁,1890年生于广西桂林,1969年卒于北京。李宗仁的地位和影响力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桂系军人的首脑,早年参加同盟会,也算得上辛亥革命元老。作为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他在北伐战役中颇有表现,后历任军政要职。李宗仁作为军人最耀眼的一刻,是在抗战中组织指挥了震撼中外的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跟蒋介石的恩怨纠葛比*更复杂,1929年他曾经参与*地方派系联合“倒蒋”行动,失败后又接受蒋的领导。1948年4月,他执意参选“副总统”,打败了蒋介石属意的孙科。1949年1月21日,面临内战颓势的蒋介石在多方逼迫下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总统”,但蒋仍以*总裁身份裁决军政,暗中部署指挥,使李“代总统”受到重重羁绊。1949年年末,“国民*”迁台,李宗仁以就医理由赴美,未到*。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行视事”。1952年1月11日,“监察院”以李宗仁“遽离国土……不顾舆论指责与各方劝阻,弃职离走,希图自全”,对李宗仁提出弹劾,指责李宗仁在美国发表有关“合作*”之议是在“颠覆*,危害国家”。1954年3月10日,“国民大会”议决监察院弹劾案,罢免了李宗仁的“副总统”之职。

孙立人

到底李宗仁为什么滞留美国不到*?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说明了理由:“*是蒋先生清一色的天下,他掌握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在这种局面下,我如贸然回台,则无异自投罗网,任其摆布,蒋的第一着必然是迫我‘劝进’,等他‘复正大位’之后,我将来命运如何,就很难逆料了。以蒋先生过去对我衔害之深,我一旦失去*,恐欲求为张汉卿第二也不可得了。”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但他终究没成为*第二。在审时度势方面,李大帅远胜张少帅。1965年,李宗仁返回祖国大陆,受到**的盛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位70多岁的名将与一位20多岁的护士成就了他第三段婚姻。

李宗仁的生命曲线划过了*、*,美国,与*类似,但最后的落脚点不同。在这一点上,吴国桢更接近。

吴国桢,1903年生于湖北建始,1984年卒于美国萨凡纳市。吴国桢一直被视为*内的“亲美派”,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历任“国民*外交部”秘书、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宣传部长、上海特别市长等职。1949年到*后,任“总裁办公室”设计委员。退守*之际,声望跌到谷底的蒋介石为了拉住美国的支持,让有着“*先生”之称的吴国桢继陈诚之后任*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对蒋介石来讲,吴国桢只是做给美国看的“*橱窗”。朝鲜战争爆发后,吴国桢利用价值相对减少。蒋介石着力培养儿子蒋经国的政治*,动摇了吴国桢的地位。冷暖自知的吴国桢于1953年3月,找了李宗仁一样的理由,健康欠佳,呈请辞职,远赴美国芝加哥。同年11月,*当局开始指责吴国桢“套汇美金”“携资外逃”,吴国桢极力澄清,要求当局辟谣,却得不到答复,只好在台北报纸刊登声明(这种声明居然能登出来,可作为了解当时岛内时局的一个参照),要求“*各界”还他清白。1954年2月16日,吴国桢在芝加哥召开记者会,说明滞美未归的理由,讲到“与*有关争论的政治情况未变”,“为了争取*国家的支持,必须在*实行*政治”,“目前统治*的*过于专断”。

吴国桢把话挑明,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态度,引来双方越洋大战。*当局立即还击,“立法院长”张道藩痛斥吴国桢“言论狂妄、破坏国家形象”“非法乱纪”。吴国桢干脆直接致函“国民大会”,指摘国民*一系列缺失,包括:*,特务横行,干涉选举,逮捕人民,威胁敲诈,*无保障,言论不*等。

吴国桢的这些言论,理所当然引起*当局的强烈反应。3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指责吴国桢“背叛国家,予以撤职查办”。*中常会开除吴的党籍。随后省议会成立专案组,调查吴任职“省主席”期间的贪污渎职罪行。吴国桢此后一直滞留美国直至病逝。

在吴国桢的人生中,离台赴美是关键一步,他算逃出了罗网。否则,按照当时和后来的媒体评论,他也是“欲求为张汉卿第二而不得”。

真当了*第二的,是和李宗仁同为名将的孙立人。

孙立人,1900年生于安徽庐江,1990卒于*台中。如果说吴国桢是政界的亲美派,孙立人便是军界的亲美派。他不幸遭际的根源除恃才孤傲外,还在于他的军旅起点不是黄埔。与吴国桢一样,孙立人1923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系,后进入弗吉尼亚军校(一说西点军校)学习军事。1927年,回国加入军界。1941年他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在仁安羌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打得漂亮,成为声名大噪的“抗日名将”。抗战胜利后,他先后任“东北绥靖副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陆军南京训练营总司令”等职。他率领新一军在东北与人民解放军展开拉锯战,战后受杜聿明排挤离开,却也成了东北战场上唯一没被解放军击败的*高级将领。1949年,孙立人出任*防卫总司令,1950年升任陆军总司令。

在大陆,在*,孙立人不断得罪着大批黄埔系将领,更严重的是他不赞成部队内的政工制度,直接向担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的蒋经国挑战。他与美国顾问团团长蔡斯关系密切,也引起猜疑。1954年,孙立人被调任荣誉性虚职──“总统府参军长”。

1955年8月20日,孙立人的部下郭廷亮少校被指为“匪谍”,预备“兵谏”,涉嫌*,孙立人遭到牵连,罢去“参军长”职务。此事受牵连者高达300多人,有35人被以军法起诉。孙立人被视为“侧面鼓励”部属,企图进行“*活动”。此后,孙立人被长期软禁于台中,直到蒋经国过世后的两个月(1988年3月20日),才获得人身*。孙立人获得彻底“平反”是在2001年,“监察院”通过决议,称此案是“被阴谋设局的假案”,此时他已去世10年。

被称为“*第二”的孙立人被软禁了33年,这跟*本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这位少帅的囚徒生涯是54年。虽然四个人的命运都被蒋介石的恩怨情仇所左右,但三个“*第二”与*不同,他们都曾被美国当做替代蒋介石的人选,吴国桢和孙立人还威胁到蒋经国的地位,犯了大忌。*还跟他们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活得最长,整整活了100岁。

拓展阅读:孙立人事件

孙立人仕途虽然比较顺利,因他为英美派人物,但他也饱受嫉妒倾轧之苦,他非黄埔嫡系,与“参谋总长”周至柔、“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王叔铭矛盾重重,更得不到蒋家父子的信任。

他崇尚西方军事思想,抵制*的治军方法,反对蒋经国在军中建立“政工制度”,反对加强特务统治;对蒋介石“对攻大陆”的说法也不以为然,主张“先将*搞好再说”。这些导致他与蒋氏父子的矛盾加大。蒋介石退台之初启用孙立人,其实是利用他的影响寻求美援。后形势缓和后,孙的作用明显减弱,而他坐镇“陆军总司令部”,对蒋经国*扩张妨碍甚大。

因此,蒋介石打算在孙立人两任期满时的1954年将其免职。孙立人察觉后,想建立自己的*圈,但效果不明显。1954年6月,孙立人被免去“陆军总司令”之职,调任有职无权的“总统府参军长”。1955年6月,*盛传孙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江云锦等预谋在蒋介石阅兵时发动“兵谏”。*特务系统立即行动,逮捕了郭廷亮等103名官兵,孙立人也被侦讯。8月3日,孙立人向蒋介石签署“辞职书”。8月21日,蒋介石下令免除孙立人“参军长”职务,并组织人调查“兵谏”案。

两个月后,“调查委员会”做出结论,指责孙的部下郭廷亮“为*工作”,利用孙的关系在军中联络军官,准备发动“兵谏”,孙未及时“举报”,亦未“采适当防范之措施”,“应负责任”。

蒋介石最后以“纵容部属武装叛国、窝藏匪谍密谋犯上”的罪名,将孙立人送往台中软禁。这就是“孙立人事件”,亦称“孙立人兵变”,直到1988年5月,孙立人才被解除软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