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与崇祯帝 晚明历史的一对“难兄难弟”
17世纪中期,一直争雄东亚的两大帝国蒙古与明几乎同步走向衰落,而在相差9年的时间里相继亡于后起之秀的后金——清帝国。世代为敌而最终被第三者一举并吞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稀奇,辽与北宋先后灭亡于金,金与南宋先后灭亡于蒙古均是如此。但,两个相争二百多年的帝国,不仅灭亡时间相差极短,且两个亡国之君,也有颇多相似之处,这就是比较难得的历史机缘了。
明帝国的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与蒙古帝国末代可汗林丹汗,公平来说,都实在算不得合格的亡国之君,本人的缺陷更多是被时代所彰显,显得不可原谅。“时代的局限才是真正的局限”,这句话实不能否认。
林丹汗与崇祯帝的相似,
一 两人承担大任时都很年轻,一个13岁,一个17岁;性格上,都是刚烈、暴躁;志向上,都希望达到本民族最高的要求,崇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尧舜之君”,而林丹汗更是自称“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事功上,都进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挽回颓势,与自己的前任相比,有作为得多,但最后都恨水东逝。
二 内部不稳且面临着强敌在外的的时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领袖的正确选择是先安内后攘外,如“林丹汗”的祖先忽必烈先打败了和自己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然后再大军南征,灭南宋,建立元朝。崇祯帝的祖先朱元璋将江南的张士诚、陈友谅一一消灭之后,才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北伐,将元朝赶回草原。
历史证明,忽必烈和朱元璋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他们的子孙,却没有如祖先那样的睿智,面对着双向的压力,都实行双拳敌四手的方针。面对着中原农民军和东北的后金,崇祯皇帝一面要剿灭“闯贼”,一面要抵御“建虏”,最后,国家元气丧尽,“闯贼”进了北京城,“建虏”成了大清朝。而林丹汗面对着蒙古草原各部林立,后金压逼的情况下,为了回报明朝给予的互市权益,与“后金”一战科尔沁部倒戈,二战内喀尔喀部落联盟与“努尔哈赤”结盟,三战蒙古各部土崩瓦解,林丹汗战败逃入毛乌素沙漠。
三 林丹汗与崇祯帝都在40多岁正值壮年时悲惨的死去,众所周知崇祯帝的亲属子孙的下场也非常悲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林丹汗的亲属子孙也一样,作为亡国之君的林丹汗,自己的八个妻子,全部被皇太极及其兄弟、臣子瓜分。三藩之乱”爆发时,林丹汗的后代布尔尼与其弟罗布藏以为有机可趁,打着“光复大元”的旗号在察哈尔于1675年起兵反清。
布尔尼等原以为自己高举着“光复大元”的大旗,蒙古各部都会望风而来,岂料蒙古各部归顺清朝40余年,早已经“亲如一家”,无人前来响应。孤立之下,率所部3000人与清军交战,寡不敌众而败,布尔尼兄弟逃走,不久便被追及杀死。康熙皇帝平定布尔尼之后,将拘押在盛京的阿布奈绞杀,察哈尔汗室所有男性成员都被处死。林丹汗的子孙,便在这场不成功的*当中,被绝灭。
由此可见,林丹汗与崇祯帝还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