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的故事 惠施为什么要砸碎大葫芦?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政治家,他曾经为魏国制定过法律。他的威望在当时各国之间还是很强的,当时魏王总是派他出使各国,他也走遍了各国,思想上也吸取了很多不同的建议。但是他主张的和齐国、楚国联合,但是魏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在回到楚国之后,惠施也是十分好吸取思想上面的知识,那么惠施的主要明辨思想是什么呢?
惠施继承的邓析的“明辨之学”,他的观点是自己的,叫做“合同异”。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可以算的上是对立和统一的。这些面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因为在任何事情上,都会有着对立的一面,而惠施的眼光就从对立的一面跳到了一样的一面。这是对立又统一的世界,许多的对立面中总会有着相同的地方。他的这些看法在中国古代的逻辑界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他的看法跳脱出了事物都是有不变性的看法,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惠施的“历物十事”就有着这些东西的看法和思想,事物有着相同的点也有着不同的点。他敏捷的思维也为后世人留下了一些物质上的宝藏,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寻相同的点,以及事物的大小也是有小同和大同之分的。这些看法都是惠施领悟到的,他既否定了不变的思想,同时也支持了在不变中找寻变化的思想。
惠施十事
惠施是合纵的组织人,也是个智慧非常高深的人,他善于明事物和对问题产生辩论。在当时他总是出使各国访问,这也导致了他在各国之间的声望与日俱增。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么一位有智慧的人留下了些什么著作呢?著名的惠施十事指的是什么呢?
一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二是无厚不可积也,其可千里;三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四是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五是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六是南方无穷而有穷;七是今日适越而昔来;八是连环可解也;九是我知天下之*,燕之北,越之南。十是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这十事说的都是什么意思呢?
《历物十事》是留下来的很少的惠施的作品中的一个,这十个是单独的命题了。不仅弄不清当时的背景,而且还没有辩证过程也没有辩证方法,后人只能多加猜测,自己归类分别其中的东西。要想探寻事物的大小,就要先摸清宇宙的原理才行。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一定的,在数量上的测量,是不可行的。而在第三条中也阐述了自己认为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天与地卑,否定了人生下来就是有贵贱之分的说法。
其中最出名的还是他的大同小异论,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就是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任何事物都是在时时刻刻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形态,就不能给一个东西下绝对的定论。还有惠施的“泛爱”思想,影响颇深,因为这个说法包容的很大,而且天地万物尽在其中。
惠施的大葫芦
惠施是战国时期中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而且他还算的上是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和开山鼻祖,惠施的学问很是高深,魏王经常听惠施讲学,而且魏王重用惠子,惠子也非常效力于魏王。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在各个国家之间都享有很高的地位,然而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都在魏国。那么这么重要的人物中发生的故事也是很有趣的吧?惠施的大葫芦是什么东西呢?
庄子和惠施的关系非常要好,可以称的上是知音又可以说是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相约去外面游玩,看见了有个院子里面有户人家,在这户人家中挂了非常的小葫芦。这些葫芦形态各异,看起来非常的可爱。在这群葫芦中有几个非常大的葫芦,悬挂在藤条的中间。庄子就对惠子说到:“这么大的葫芦,如果能够做成容器的话肯定能够盛很多的东西进去吧。”惠子听到了之后就对庄子说到:“这些大葫芦算什么,又一次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葫芦种子,我将它们种植在后院,现在长大了之后,每个葫芦的容量都有五十斗呢。”庄子提出想见识见识这么大的葫芦。惠子回答说:“我想过把葫芦用来盛水和装东西,但是都不行,我觉得留着没有什么用处,就将它们全部都打碎了。”
庄子听到惠子如此的浪费,就对惠子说:“从前有一户人家,世世代代都从事着为别人洗衣服的事业,他们家有着一种祖传的药膏,这种药膏擦了之后手就不会皲裂了。他们家就可以靠着这个药膏一年四季的为别人洗衣服了,这个药膏被一位商人知道了,他提出花费100金买这个药膏,后来商人得到配方之后,立马将药房献给了吴王,从而受到了封地的赏赐。你这些葫芦为什么不可以留下来作为腰舟,在水中就有用处了呢?你只是将葫芦的用处局限于用它来装东西而已。”
庄周与惠施是知音吗
庄周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大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他的才能本来就是可以保他升官受禄的,但是他不想要名利财富,就想要一生*,游历天下即可。他生平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就是因为他想要*的生活,也不想受楚威王的管束。说起他的代表作,就有大家都听过的《庄子》一书了。
他和惠施的关系一直很好,那么他们之间称的上是知音吗?
惠施和庄周他们两个的关系非常的好,是建立在深厚友谊的灵魂之友。他们两个人的思想观念中总是有着不同的地方,而在产生分歧的时候他们选择辩论来解决。两人观点不一致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不可或缺的搭档。惠子的学识渊博而深厚,而且待人友善。他和庄周之间的相惜之情是跟对方的才华有关的。惠子对庄子有诸多启发。惠子善辩,庄子能够在施惠的辩论中得到非常多的启发。惠子死了之后的日子,庄子没有可以说话辩论的人了,这好比下棋没有了对手,弹琴时少了知音。
庄子对惠子怀有深厚的感情,庄子游历过很多的国家,见多识广。在思想问题上,他们俩的意见一般是不统一的。庄子和惠施还讨论过“情感与人的本质”的问题。惠子持“人本有情”说,庄子持“人本无情”说,因为一般人都是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于精神层面的,而有的人认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关键在于它的自然层面,那么庄子的“人本无情”说指的是,不是说没有感情,而是说有因有果,不被外因所阻拦,要顺其自然一点。而惠子的“人本有情”说讲的又是无情即失却了人的本质,就算有着这样的外表但是内心也不是这样的。其实这种问题是见仁见智的,庄子和惠子两人的知音之情也是在这种问题的切磋下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