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为什么让司马衷继承皇位 司马衷是不是白痴
中国古代史上最动荡、最复杂时期的到来,牵扯到一个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他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儿子,也是西晋皇室的第一任继承人。因为白痴,司马衷在位的16年形同虚设,司马氏祸起萧墙,朝政废弛。国内的纷争,边疆的不稳,最终导致五胡的趁机涌入,开始了北方长达130多年的纷争乱世。客观上说,这个白痴皇帝,加速了五胡乱世的到来。那么,一向“聪明神武”(《晋书》)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在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当中,偏偏选中了司马衷这个白痴继任呢?
关于晋惠帝司马衷到底是不是白痴,史学家历来有争议。
说其白痴,源于《晋书》记载的两个一直当笑话相传的经典事例。一是惠帝“闻虾蟆声”,就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私乎”?问这蛤蟆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二是“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又出雷人语“何不食肉糜”?没粮食咋不吃肉尼?众皆晕倒。提出反对意见的也不少,吕思勉先生举了“血染帝衣”的例子:司马衷被追杀,侍中嵇绍拼死护驾,血溅了司马衷一身,左右要替他洗去,他说“嵇侍中血,勿浣”(《晋书》),不让洗,那意思留着有个念想啥的。吕思勉评语说此“绝不类痴呆人语”(《吕著中国通史》),认为能说出这种话来的不像白痴。
还有一个例子,赵王司马伦逼司马衷禅位,司马衷的堂叔,义阳王司马威去抢司马衷的玺绶,司马衷死活不放手,司马威硬掰开司马衷的手指把玺绶抢去。后来司马衷复位,秋后算账,在量刑时,有人觉得司马威罪不至死,想要皇帝赦免,这时司马衷说话了,“阿皮(司马威的小名)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晋书》)。他掰我手指,抢我的玺绶,不杀哪行。这两个例子又似乎都说明司马衷的脑子和正常人没啥两样。
那么司马衷到底是不是白痴呢?回答是肯定的:是。
白痴,在字典中的解释为:一种疾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司马衷不至于生活不能自理,但智力低下是肯定的。说他是白痴有三个理由:一是史书的严谨。《晋书》对司马衷的定语是“蒙蔽皆此类”,就是白痴一个。《晋书》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组织编纂的,房玄龄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今人分析未必有古*威。时间相去甚远,今人也只能通过古代留下的史料加以分析(反驳的例子也是源于《晋书》,而该书已有定论),并无绝对的说服性的材料。唐朝离晋朝相去未远,远较今人有发言权;三是例证并不充分。说他不是白痴的两个例子,说服力不够,不让擦血衣,能分出好赖人,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即便是白痴,也未必就没有喜恶之分,未必不能分辨周边人对他的好坏。大街上的*,你给他吃的,他也不是一点反应都没有,除非傻得没边生活不能自理的那种。司马衷受到刀光血影的刺激,谁好谁坏也还是能分清的。况且,白痴也不是就没有大脑,没有记忆影像,能记住掰他手指抢他东西的人,和他本身是白痴,二者也并不矛盾。
司马炎“素知太子闇弱”(《晋书》),对他这个儿子的智力状况,应该是了如指掌的。那么司马炎为什么还要选一个白痴作接班人呢?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舆论导向。司马衷是嫡长子(之前有个哥哥夭折),长子继位符合传统思维。废长立幼也不是不可以,但当时朝中王公贵卿都倾向于立长,司马炎不得不“顺从王公卿士之议”(《晋书》);二是*平衡。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一系,是当时的大士族弘农杨氏,而妻族一系,则是贾氏家族,在当时朝中都很有实力,其他人未必竞争的过,再者,让司马衷继位,也就笼络住了两大*集团,形成政权格局的一个平衡;三是父凭子贵。司马衷虽傻,儿子司马遹却“幼儿聪慧”(《晋书》),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城楼观望,五岁的司马遹过去拽住司马炎的衣角,说 “暮夜仓猝,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通鉴》),晚上危险,不能让火光照到皇上,司马炎感觉这个孩子很不一般,感叹“此儿当兴吾家”(《晋书》),所以司马炎虽知“太子不才”,然而“恃遹明慧,故无废立之心”(《通鉴》),坚持让司马衷继位;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便是母后的力挺。司马衷能顺利继位,和他的亲生母亲杨皇后的力挺不无关系。杨皇后“姿质美丽,闲于女工”,不但“甚被宠遇”,还能做司马炎的主。在给司马衷选太子妃时,“帝欲娶卫瓘女”,杨后则“称贾后有淑德”,“上乃听之”。司马炎充实后宫,看上了卞氏女,杨后不同意,“帝乃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足以说明司马炎是很尊重杨皇后的意见的,杨皇后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做司马炎的主。所以当司马炎“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和杨皇后商量想换立太子时,杨皇后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来了个一票否决。杨皇后临死还不忘她那白痴儿子,怕司马炎立胡夫人为后,而“虑太子不安”,于是向司马炎推荐了自己的堂妹,目的无非就是想保住司马衷的太子位,司马炎“流涕许之”(以上均见《晋书》),答应了杨皇后的政治遗言,也算是对司马衷的接班做出了承诺。杨皇后的力保,让司马衷的太子位变得稳固,最终得以继承大统。
晋武帝为什么让司马衷继承皇位
一、司马衷的太子地位何以稳固
从历史上看,围绕太子之位产生的权力争斗,从来都是非常激烈的。为此引得帝国形成几大集团,一派支持太子,一派支持某个亲王,最后引得几大集团之间火并、两败俱伤的事,实在多的去了。
我们去看三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曹丕兄弟争得差点煮豆燃了豆萁;孙权两个儿子争得更是死伤狼籍;至于袁绍两个儿子更是各率数万军队玩命打仗,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引狼入室;刘表两个儿子争得就更不成器了,弟弟刘琮费尽心机从哥哥刘琦手中夺来了权力,却把所有地盘拱手让给了曹操。
我们再看看李唐历史。为了争夺皇位,李世民与自己兄弟争得那是血肉横飞;李世民几个儿子,那也是斗得跟仇人一样,于是魏王一心夺储,太子就想杀魏王,最后太子让李世民杀了。
但我们看西晋历史就会发现,司马衷竟然当了22年的太子(9岁当太子,31岁继位)。更主要的是,他的太子这一直都非常稳定。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司马衷有个聪明的儿子,所以他的太子之位才能稳固的说法,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司马衷9岁就当了太子,直到19岁才有儿子,而这个儿子的聪明才智可以显露出来,更是司马衷25岁后的事。如果司马衷的太子之位,真的是靠自己儿子得以巩固,那他此前十五六年的太子之位,是靠什么巩固的?
太子的智力有问题,对普遍军政大佬而言,绝不是什么坏消息。所以帝国的普遍军政大佬都是支持司马衷当太子的。只要我们细心看晋初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反对司马衷当太子的人,实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历史上明确记载反对司马衷当太子的人,好像只有卫瓘与和峤,而这两个人也只是含糊其词的表达过一两次。除此之外,我们实在没有看到别人曾公开反对司马衷当太子了。
作为军政大佬们,实际上很少有人反对司马衷当太子的。
未来皇帝智力有问题,那属于皇帝的权力,自然就得让军政大佬们共同分享。仅基于这种可能的利益,就会让他们都支持司马衷当太子。
更何况,与一个强势皇帝相处,那是伴君如伴虎。
汉帝国的文、景皇帝是优秀的皇帝;清康熙皇帝是优秀的皇帝,但这些人成为皇帝后,那都是报着先发制人处世风格。总而言之那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
他们喊的口号通常是:“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祸小,晚削晚反祸大。”总而言之,谁拥有强大的*,皇帝就想除掉他们。
这种优秀的皇帝,也许是帝国的福音。但对那些拥有太多既得利益的贵族而言,恐怕实在是一种噩耗。
司马衷当了皇帝,他们自然不会有这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军的政大佬、豪门代表自然都不会反对司马衷的太子地位。既然普遍军政大佬、豪门代表都不反对这件事,那有心反对司马衷太子地位的人,自然也就只有闭嘴了。
在贵族政治的权力博弈中,很容易博弈出一个低能、软弱、幼小的皇帝。因为在正常的权力博弈中,普遍贵族都喜欢这种皇帝。从这层意义上说,司马衷能稳坐太子之位二十多年,绝不是某个偶然原因造成的。
杨皇后一直支持司马衷当太子。我们常常是从亲情的角度思考她的动机。但实际上,历史上普遍专权的外戚都喜欢幼儿皇帝、无能皇帝,他们这样做的动机通常总是为了扩大自己家族的权势罢了。因为皇帝没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外戚才能长久的作为一个执政家族存在。
从这层意义上,杨皇后强力支持司马衷当太子,与历史上普遍想专权的外戚家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杨皇后并不是只有司马衷一个儿子,而且后来的小杨皇后更不是司马衷的亲妈,他们之所以都维护司马衷的太子地位,主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杨氏家族的共同利益。
而且以齐王的利益关系来看,他也会希望司马衷当太子。因为司马攸从自己哥哥手中取回帝位的机会实在太渺茫了。在这种背景下,他自然会希望司马衷当皇帝的,因为从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侄子手中夺回帝位,总比从一个精明强干的哥哥、或侄子手中夺得帝位容易吧!
即使齐王并没有乱臣之心,他也应该是希望司马衷当继承帝位的。因为司马攸作为帝国最大的实权派之一,如果皇帝能力不够,那他实际所拥有的权力自然会更大一些。
司马衷之所以能稳坐太子之位二十多年,司马衷之所以能当皇帝。仅仅是因为司马衷的智力有问题,满足了普遍利益集团的畸形利益。从这层意义上,司马衷那样的人能当皇帝,绝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因为在贵族政治下,幼儿皇帝、智力有问题的皇帝总是层出不穷。因为这种皇帝,最符合贵族集团的畸形利益了。
二、卫瓘对太子地位的挑战
司马衷在当太子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其地位只受过一次温和的挑战。那一年司马衷十九岁。
某次宴会上,卫瓘假装喝醉了酒,指着武帝的座位说:“此座可惜了。”虽然晋武帝知道,卫瓘这是说司马衷不能胜任太子职,但晋武帝却没有搭理他这种话题。
但在不久后的一次宴会中,晋武帝却找了一些疑难问题,叫人拿给太子作答。太子把相关问题都一一写在了纸上。
对于太子所写的相关内容,大家都认为太子写的字句粗浅,但见解高明(这绝非阿谀之词,事实就是如此)。总而言之,太子最大的缺点,无非就是不喜欢寻章摘句的读书罢了。
但有一个明摆着的疑问,却显然没有人去提出来。那就是,这些内容虽然是太子亲笔所书,但真是太子独自完成的吗?因为皇帝让太子解答疑难时事时,根本没有设置任何监考措施。换而言之,太子当时完全可以叫几十个高材生,集体解答这些问题然后抄一遍。事实上,太子也正是通过种方式解答这些疑难问题的。
想证明太子的智力,叫太子出来随便问几个问题就可以了。真用得着考试吗?即使考试也得有一点监考措施呀,任何监考措施也没有的考试,也实在太如同儿戏了。
对于这种疑问,随便拉个人出来都是会有的。但晋武帝、及晋帝国满朝文武都视而不见。为什么呢?因为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都也希望太子的地位能巩固。
晋武帝用这样一种离奇的方式证明太子有能力,也许并不是想证明太子的能力有多高,而是想证明太子的人气有多。晋武帝这样作,等于在告诉卫瓘:“你看满朝文武除了你卫瓘,还有人试图动摇太子的地位吗?显然一个也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区区一个卫瓘了,就是晋武帝本人想动摇太子的地位,恐怕也是难以成功的。
谁当太子,事关众多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所以谁当太子,绝不是某个人说了就能算的。从前汉高祖刘邦够牛了,刘邦一心想废掉太子刘盈,最后结果却只能无奈的安慰戚夫人:“你们母子以后的命运,就听老天安排吧!”因为刘邦实在没有能力废掉太子。而太子当了皇帝后,即使太子想饶戚夫人,他们母子没有活路可言。权力顶峰上的争斗,失败者从最高峰摔下去,能活下的几率实在太小了。
刘邦在废太子的过程中,终于发现,支持太子的*实在太强大了。在这种背景下强行废掉太子,恐怕随时会把帝国的天给捅下来。刘邦是一代开国皇帝,尚且不能随心所欲的决定太子人选,继承父祖之业的晋武帝,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人气超高的太子,即使被废掉了,新立的太子就能安心在位吗?甚至新立的太子当了皇帝,如果人们都拿旧太子来做文章,新皇帝能安于其位吗?当然了,有人会说,新皇帝把旧太子杀掉不就没事了。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旧太子是一个人气超高的政治人物(人们基于能见人的、不能见人的原因支持他),那最后谁杀了谁,还不一定呢!
晋武帝指着太子所做出的答案,更指着纷纷称颂太子的群臣问卫瓘:“太子将来能不能胜任皇帝的职责?”
晋武帝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太子能不能胜任皇帝的职责,不是你卫瓘说了算,甚至也不是我这个皇帝说了算。请你老兄以后再提这种话题时,想好了前因后果再说吧!
卫瓘看到动摇太子之位的行为,竟然是自己完全孤立的行为,于是大为紧张与惶恐,从此再也不敢提类似的话题了。因为太子地位的稳固,绝不是源于皇帝一个人的意思,而是帝国普遍军政大佬、豪门代表们共同的意思。一个人在这种问题上大唱反调,岂不是想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吗?
如果真有许多人,想动摇太子的地位,那太子一天也混不下去。因为太子是成年人了,因为太子是帝国的二号人物,他总会出席众多大型宴会、庆典活动。如果人们在这些场合,总给太子设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局,那太子岂非隔一段时间就会说出一段“经典名言”?
如果事实总是一再表明太子智力有问题,如果普遍人都有无意的表示太子的智力有问题,这种声音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无可抑制。到时皇帝想证明太子智力正常,恐怕比证明公鸡能下蛋也难。
用一种近于儿戏的智力测验证明太子的智力与能力,所证明的绝不是太子的智力与能力,他证明的只是太子的人气。太子的人气实在太高了,高到了根本没有一个人愿意、也不敢公开说太子坏话的地步。既然如此,太子的地位怎么可能遇到危机呢?三、晋武帝为什么要立司马衷当太子
司马炎三十一岁之时,就当了皇帝。
也许司马炎没有像秦皇、汉武一样妄求长生不老,但他也绝不会计划自己六十岁之前就死掉吧!从这层意义上,司马炎选择司马衷当太子,本身就有着深远的考虑。
因为司马炎就是计划自己六十多岁死亡,那太子也就要当三十多年储君了!
在两晋南北朝那种背景下,只要是皇亲国戚,都会出来成为帝国主要权力者,太子自然更不会例外了。
太子以储君的地位,再加上三十多年的历练。如果他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物,那他与皇帝的权力冲突肯定是无可避免的事了。一个渐渐衰老的皇帝,一个渐渐成长的未来皇帝,老皇帝靠什么敢保证大家在太子、与自己之间会选择自己呢?
一个强势太子的存在,对于日益衰老的皇帝而言,实在是一件恐惧不已的事。隋文帝在创业之时,一直依靠自己大儿子杨勇的协助。[注1]但当帝国大局已定后,太子杨勇实力却已大到让隋文帝害怕、恐惧的地步了。[注2]既然如此,太子杨勇的政治生命自然只有走到尽头了。
太子杨勇的实力太大了,所以老皇帝感到害怕了,以至老皇帝进入太子*范围内,都有如临大敌的感觉。我们喜欢把太子杨勇被废的原因,从晋王杨广的小把戏上寻找原因,却忘了太子威胁了皇权才是他被废的主要原因。
老皇帝后来选了晋王杨广当太子,但这这个太子的*也非常大。最后老皇帝不明不白的死去了。唐太宗也许并没有大肆培养太子承乾的*,但太子的*却是成长的飞快(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太子承乾与自己叔父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的儿子)结成死党;一心想着杀掉唐太宗。面对这种不幸的事实,再想想自己从前是怎样逼迫自己的父亲,唐太宗吓得哪还敢让魏王、吴王那种英果类己的儿子当太子呢?最后唐太宗就让自己最软弱的小儿子李治当了太子。
司马衷能当太子,远比我们上面所说的原因要复杂的多。因为一个人能当上皇帝,是各种利益搏弈出来的结果。所谓的立嫡、立长、立贤、立仁,都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从皇权与太子的矛盾去看,晋武帝自然会有立司马衷当太子的想法,但仅凭这一点实在不足以让司马衷稳稳当当做了22年太子,16年皇帝。关于其它的理由,我们从东晋帝国的历史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东晋立国103年,在这103年时间里。
晋成帝是5岁当皇帝,23岁死于皇帝位置上;晋穆帝是2岁当皇帝,19岁死于皇帝位置上;孝武帝是10岁当皇帝,三十七岁死于皇帝位置上。如果一个人18岁才算成年,那东晋帝国在未成年皇帝统治下的时间竟然有37年。
如此已够惊人了,晋安帝更是一个标准的白痴(从小到大话也不会说,连寒暑的差别都弄不清楚);晋安帝当了27年的皇帝。如果我们再加上这27年,那东晋帝国被未成年皇帝、弱智皇帝统治的时间,竟然达到64年。换而言之,东晋帝国竟然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未成年皇帝、与弱智皇帝的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