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宝级竹简报告 勾践“卧薪尝胆”有新解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整理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收录的文献揭示了春秋时期郑国在开国早期时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这批文献填补了春秋最初50年的史料空白。“清华简”再次立功。
这批共2500余枚竹简自2008年被入藏清华园后,在李学勤先生带领的团队努力研究下,已经六次公布惊动历史考古学界的资料,堪称国宝。记者最近探访“清华简”的大本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听专家讲述“清华简”鲜为人知的故事。明年,“清华简”的第七辑整理报告将发布,一批春秋吴越争霸的史料将大白于天下,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复仇的故事或许会有新的解读,我们拭目以待。
获得
75岁李学勤一眼看出这批竹简价值高
“清华简”是在2008年7月,由校友赵伟国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的。
2008年,这位收藏家决定售卖这批竹简,这在当时引起了整个历史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当时内地、香港、澳门甚至东亚多所高校、研究院所都有专家学者前往香港,一睹其真面目。作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也去过香港,当时他已经是75岁高龄。“李先生看到这批竹简时,认为这批竹简很有价值。”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说。
竹简上所书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文字。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经过目前最权威的碳14年代测定,这批竹简的年代为公元前305±30年,属于战国中晚期,同时文字内容方面的鉴定是由清华大学组织全国知名的古文字研究专家、古文献研究专家、考古学专家共同分析讨论,达成共识,认定是战国时期的竹简,这与李先生的判断高度吻合。
保护
毛笔剔泥纯水浸泡“清华简”恢复容颜
这批2500余枚“清华简”如今正安静地躺在清华校内一处库房。一枚枚竹简浸泡在蒸馏水中,有字一面朝下背向光线,以最大限度抵挡光辐射对历史文物的“侵蚀”。
李均明说,8年前那个夏天这批竹简刚到清华时可比现在狼狈得多,甚至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当时有的竹简被成捆装在一个长约0.5米,直径约0.1米的塑料筒里;有的竹简下垫着新的竹片,被裹在湿润的毛巾里。“我一闻,湿毛巾都是臭的。”专家迅速请来了本校化学系的分析监测人员,对浸泡竹简的液体进行分析。结果竟然发现了活体杆菌和球菌,“这些东西很可怕,其他地方曾经出现过上午竹简上发现白点,下午就蛀出了一个洞的现象,这就是细菌所为,破坏力惊人。”
工作人员立即启动杀菌。他们使用了一种已经被证明有效且对竹简无害的杀菌剂,终于制止了细菌危害竹简。
当时正值暑假,竹简的清理保护原定等开学后进行,但面对新情况,一切都提前了。中心研究员赵桂芳说,所有专家都调动起来加班加点。我们用纯净的蒸馏水浸泡竹简,然后用毛笔的笔尖小心地剔除竹简上的污物和霉点,“笔尖都是躲开竹简笔画剔除污垢。”去污去霉后再用纯净水多次浸漂。这批竹简入藏时,表面已经氧化成暗褐色,所以给竹简照相之前,保护人员要先对它进行还原脱色,最大限度恢复了竹简的真实面貌,采集到清晰准确的资料,然后再把脱色剂漂洗干净。
这个暑假结束后,所有竹简都完成了逐一编号、拍照、登记造册。工作人员还细心地用玻璃条和白线固定竹简和号牌。这些长10厘米到47.9厘米不等,宽0.4厘米到1厘米,厚度仅1毫米左右的饱水竹简一枚一枚地放入存有蒸馏水的容器内,然后覆上薄膜、上加封盖。“每一步都得非常小心、细致。我们要对历史负责。”赵桂芳说。
研究
首次确认“锱”就是1/4
李学勤后来说:“这批竹简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2008年9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清华简”从保护进入了保护、研究并重的新阶段。中心会集了李学勤、赵平安、李均明、李守奎、沈建华、刘国忠、赵桂芳等多位有影响的专家。
每周一上午,李学勤都会亲自来到中心和研究人员讨论最新的进展,即使今年他已经83岁高龄,这一惯例仍然未曾打破。“抽丝剥茧,解开历史的谜团,大家很兴奋,也很有动力。”
在大家的努力下,“清华简”从2010年至今已经推出了6辑整理报告。许多史事大白于天下。比如在第一辑和第三辑,收入了《尚书》及类似的典籍,这是自汉代后两千多年《尚书》首次重现;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记载了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得胜后,在文王宗庙与重臣饮酒赋诗的场景。“第四辑的《算表》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实用计算器。李学勤先生首先认出表中的‘锱’字表示现代数学中1/4的含义。”李均明对记者说。
在最新的第六辑中,郑国早期的历史面貌得到展示,尤其是记录了郑武公曾有三年不在他父亲建立的国家,而是居于卫国。“如果有文学家把郑国的历史改编成小说或影视剧,可能比《芈月传》还精彩。”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教授半开玩笑地说。
李学勤透露,“清华简”第七辑已经开始整理工作,将收入一篇名为《越公其事》的文献,文献将揭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历史,尤其是越王勾践复仇的故事,“可能会对大家熟悉的一些历史故事有新的说法。”
未来
“清华简”将搬新家 整理还需10年
李学勤说,“清华简”6辑整理报告收入的文献是公元前三百年前的古本,大部分属于中华文明早期的元典。这些文献再现了2000多年前文化典籍较为原始的面貌,不仅引发当下古史、古文献、古文字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发现的先秦古籍,将极大丰富以往的先秦文献,与之一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为后世所一直学习与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500余枚竹简的整理、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有待整理,根据最新的评估,预计研究报告总共将有16辑到17辑,预计还需10年才能整理完毕。
而在当下,保护也是当务之急。赵桂芳说,竹简类有机质地文物的日常保养和预防性保护非常重要,她每周都会检查“清华简”的保存状况。自然光含有红外线和紫外线,对文物藏品损害极大,因此库房都采用防紫外线的人工光源,窗户还使用了两层窗帘。库房的温湿度对竹简影响较大,现在库房里还有三台空调控制库房的温湿度。目前中心的新大楼正在修建中,投入使用后,“清华简”将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正在加入“清华简”的研究与保护。中心开展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的完整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李学勤先生以83岁高龄亲自带博士生开展研究。前不久公布的清华大学2016年自主招生简章中,就有出土文献的专业方向。“我们期待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长江后浪推前浪。”李均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