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惊现最早国都遗迹 竟比华夏文明提前300年

5月29日消息,考古惊现最早国都遗迹,竟比华夏文明提前300年。考古遗迹的发掘给我展示了璀璨的文明时代,尤其是一些神秘的考古遗迹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最令人震惊的考古遗迹陶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的"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暨《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出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和学者认为,陶寺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尧都有相当高的契合度,陶寺遗址及陶寺文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核心的主要源头之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8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原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做了大规模发掘,获得陶器、石器、礼乐器、装饰品等数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开陶寺遗址的神秘面纱。特别是红铜铸造铜铃与类似文字符号的发现,引起海内外关注,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礼制研究,提供了珍贵的重要材料。

1999年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开始了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2002年起,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被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陶寺遗址极有可能是尧都。”6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国新办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近40年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够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

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陶寺遗址的发掘,把华夏文明提前了300年。

“是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要修改了!”王巍在发布会后表示,陶寺遗址的发掘,把华夏文明提前了300年。“这个工程今年年底会告一段落,我们会拿出报告,(相关部门)应该对教科书进行修改。我们是在为中华民族续写家谱,是更早的家谱。”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

对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至今已开展近40年。,分成两个阶段: 1978—1985年,这一阶段的发掘和研究将陶寺文化为分早、中、晚三期。

当时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铜铃、朱书文字等珍贵文物相继出土,震惊了世界。这些成果显示当时的陶寺已经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并存在王权,这些发现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但也遗留下几个问题:陶寺到底有没有城?被埋葬在大蓝中的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场所在哪儿?陶寺遗址是否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第二阶段从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的考古工作以寻找城墙为中心。

2002年之后陶寺遗址发掘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之后又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

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专家们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4300-4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