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薛仁贵东征高丽 率军踏着“寒桥”过河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东辽大帅盍素文领兵*,唐王应高丽国的请求领兵东征,薛仁贵为将军。经过寿光东部时,大军被弥河拦住了去路。
“当时正值深冬时节,因河水流动,水面只有薄冰,兵马无法通过。”郭笃学说,薛仁贵派士兵分两路沿河上下游寻找渡桥,但30里内没有发现桥梁。薛仁贵不放心,便亲自骑马顺河向北观察。当他行至南马范和北马范两村之间时,觉得这里的风特别大,气流也特别寒冷。
薛仁贵抬头向西北方向张望,发现这里近无树木、远无村庄,大风吹过来没有遮挡,形成一条天然风道、风大气寒。“这里的河道弯弯曲曲,水比别处深,流得也慢。”郭笃学说,薛仁贵善于观察地形,他根据此处的特点判断,此处河面结冰肯定会比别处厚。
在下马实地观察后,薛仁贵发现,果然有一处自西向东的厚冰带。他用石子敲打,发现冰层坚固。薛仁贵高兴地对部下说:“谁说没有桥,这不是有一座冰桥吗?”说罢,就率兵从这座冰桥上渡过了弥河。
“后来在冰桥东面立庄,取名冰桥。”郭笃学说,因“冰”与“兵”同音,战乱时,“兵”字易招风惹事,又因冰是由水遇寒形成的,人们就把冰桥改名寒桥,沿传至今。
薛仁贵率军渡过弥河以后,便在靠近东岸的一个名为仁马村的村庄歇息饮马。为纪念薛仁贵东征,仁马村后改名为饮马村。
“饮马之后,大军继续东行十余里,天黑后便安营扎寨、屯兵休整。”郭笃学说,当时的兵营就在现洛城街道的寨里,稻田镇的张家营、李营、东刘营、西刘营、杨家营和蒋家营等村庄。这些村庄都是因薛仁贵东征在此扎营立名的。
“拔营之后,大军继续往东北方向而行,至岔河、大家洼、筏子口一带。奉唐王之命,军中支造了18支红炉,昼夜生火为士兵打造兵器。”郭笃学说,大兵撤去之后,这些红炉的遗迹依旧保留,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清晰可辨。这些红炉遗址被后人统称为“十八支炉”。
薛仁贵东征的传说,大部分是世代相传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些神话故事的形成,折射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自然观念。可以确定的是,薛仁贵东征的历史传说,源于这个历史人物及东征高丽事件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