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一生中的九大疑点 到底哪里可疑?

纵观演义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关羽关二爷称得起是绝对的出类拔萃,罗贯中老先生为塑造关羽的英雄形象,可算是不惜浓笔重彩,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包装,使这位原本在三国正史武将行列中的普通一位带上了神仙般的色彩,本文就从历史的角度为大家揭示关羽一生中的九大疑点。

关羽的年龄

据史书记载: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生年不详。他死的那一年,刘备59岁。如果按照《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说法,关羽小于刘备,称刘备为兄,那么他的寿命不会多于59岁。但“桃园三结义”只是小说家之言,在历史上并无其事。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刘备和关羽只是主从———君臣关系,既然刘备不是他的“大哥”,他的年龄不一定非得小于刘备不可。

《三国志·张飞传》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是有史可查的关羽的相对年龄,但也颇具模糊性。说是比张飞年长数岁,这“数岁”是几岁?何况张飞的年龄在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关羽的这个相对年龄只能是相对又相对了。

过去有一个传说:关羽的生辰是四个“戊午”———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但按此推算,关羽应该生于公元178年,如果他生于这一年,那么他在公元184年投靠刘备时只有7岁,可见这个传说是不可靠的。

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他考证了关羽的年龄,结论是:关羽约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左右,比刘备还大。清代的大考据家阎若璩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却接受了这个结论,但我们至今还不知道胡琦的考证有什么依据。

又:上述的解州地方官员朱旦在其《关侯祖墓碑记》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与胡琦的考证相近。小说参照了这些说法,定为:关羽生于公元160年,死于公元219年,活了60岁,比刘备大1岁。如果依齿而序,刘备应该管他叫“大哥”。

关羽的妻子和后嗣

关羽的妻子是谁,史无明文。约成书于元末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说关羽之妻为胡氏,是后来形成的传说。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有两个儿子:关平和关兴。《三国演义》说关平是关羽的义子,而《三国志》本传及《蜀记》都称为”子平”,可见他是关羽的亲生儿子,义子之说并没有根据。另一个儿子关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数岁卒。”

我们对《关羽传》的这段记载加以诠释,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1、关兴在少年时有”令问”(好名声),丞相诸葛亮很嚣重他。刘备称帝那年,蜀汉称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诸葛亮于是年为丞相,是时关兴正在年少,而关羽已经死去二年了。这也可以反证:在夷陵之战中,年少的关兴是不可能上战场为父复仇的。2、弱冠(20岁)出仕时,关羽已经死去多年,没有过多久,关兴就英年早逝了。本传还说关兴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

按照《花关索传》的说法,关羽还有一个失散的儿子,因先后被索,花两家所收养,遂以关、索、花三家的姓为姓名,取名花关索。但这部说唱词话的内容荒诞不经,毫无史实根据,罗贯中编著《三国演义》时也没有采纳。

史书上说关羽有女儿,孙权派人来求婚,关羽未允,还辱骂了使者。但她的名字,也不见史书记载。按照云南的民间传说,她叫银屏,关羽和刘备相继辞世后,由诸葛亮作主,把她嫁给蜀汉大臣李恢之子李蔚,随丈夫长期居住在南中地区的俞元(今云南澄江),当地人称为“关三小姐”。

现在澄江还有她的墓和“梳妆台”遗址,恐怕都是后人的附会。她的丈夫李蔚也不见史书记载,按《三国志·李恢传》:李恢的儿子叫李遗。

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关羽的武器——青龙偃月刀?

《三国演义》说关羽使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在关帝庙的塑像,壁画以及年画、戏曲舞台上,常见此刀。偃月,是半弦月,此刀刃部为半月形,刀上铸有青龙,故称青龙偃月刀。

这种长柄大刀出现于唐宋时代,用于仪仗,并非实战所用,因而关羽不可能使用这种刀。汉末三国时,武将多有带鞘的佩刀,作防身之用。“单刀赴会”的刀,即指佩刀而言。

关于关羽斩颜良的情形,《三国志·关羽传》说:“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既说“刺”,又说“斩”(斩,截断也。斩首,是截断其首级),他用的应该是剑。

但当时在战场上通用的是矛、戟之类的长柄武器,而剑之为物,又短又轻,如果关羽挥剑驰骋于千军万马之中,与众多的又长又重的矛、戟相对抗,是难以抵挡的,所以用的应该是矛、戟之类的武器,即可刺,又可以用之截断首级。

赤兔马(无稽之谈)

三国时期有几匹名马:曹操的绝影,刘备的的卢,吕布的赤兔,史籍皆有著录。关于赤兔马,《三国志·吕布传》说:“布有良马曰赤兔。”《曹瞒传》说:“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可见此马在当时是大大的有名。但后来这匹马的下落如何,史书上却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说:吕布的部将侯成盗了它献与曹操,曹操又把它送与关羽,关羽骑着它“千里走单骑”,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马忠得了赤兔马献与孙权,孙权赐与马忠为坐骑,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所有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

其实,吕布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出关,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败亡,其间经过二十七年,这匹马应该有30岁左右了。马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即或它不死于战阵,也早就老死了,怎能被马忠所获?何况关羽骑赤兔马,不过是小说家之言,是毫无史实根据的。

关羽的为人

从关羽与同僚及士卒的关系谈起。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说是“全面紧张”,殆不为过。

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潘:“亦与关羽不穆(不和)。”(《三国志杨戏传》)

关羽长期镇守荆州,以上蜀汉的文武官员都是在荆州及其周边者,几乎多数与其不和。

关羽与同僚的关系虽然很紧张,与士卒的关系却是比较和谐的。《三国志·张飞传》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二人正好相反。小说有关羽怜恤和宽恕逃兵的情节,就是从此演绎而来的。

关羽的出身

《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10公里。解县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关羽的故里,在今运城市西南10公里的常平村。那里有关羽祖祠,始建于金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运城市和解州镇都有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运城关帝庙则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所建,距今近500年。

关羽的家世,史籍缺载。据说在清康熙年间,解州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地方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说是关羽的祖父叫关审,父亲叫关毅。至于关家的家境如何,则无从稽考了。有的传说关羽青年时打过铁,还有的说他卖过豆腐或卖过粮食,都没有什么史实的根据。

不过,我分析的出身是:关羽生于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青年时遭逢乱世,没有生计,以打鱼为生。

理由如下:第一,如果上述朱旦的碑记属实,则关家既然能立庙树碑,那就不是寒门微族,而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第二,传说关羽做过小生意维持生活,表明这个大户已经没落了。第三,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那年,关羽为刘备主管水军,以后又长期镇守荆州,带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水军,战斗在江汉之上,还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表明关羽是熟知水性的,说他青年时打过鱼,似比打铁,卖豆腐等更贴切一些。

关羽与张辽

张辽原为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后又归属董卓和吕布,吕布失败后,投降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名将,与乐进、李典、张、徐晃等齐名。张辽与关羽属于不同的阵营,为什么会成为朋友呢?

《三国演义》说:吕布失败时,张辽被擒了,曹操要杀他,多亏刘备和关羽苦苦的讲情,才得以不死。因为关羽对张辽有这种特殊的恩义,二人才成为朋友。

但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曹操在下邳击败吕布,张辽率领其众投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并没有曹操要杀张辽,刘备、关羽为之求情的内容,再查刘备和关羽的传记,也没有这种记载。根据史书上所透露的信息来推测,大约是吕布到下邳投靠刘备时,关羽和张辽结交的。以后刘备随曹操住在许都,以及关羽投降曹操期间,二人应多有来往。

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市)人,张辽为雁门郡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同属并州。古人重“州里”,同州之人也算是老乡,比一般人要亲近些。

关于关羽与张辽互相过往的具体情况,史书上只记了二人同解白马之围和曹操命张辽探测关羽口气的两件事,《三国演义》又有土山劝降的情节,为史籍所无。小说有关关羽和张辽过往的多处描写,基本上是本于史书,有的参照了《三国演义》(如土山劝降),但基本上还是忠于史实的。

水淹七军

关羽进攻襄樊不久,就发生了“水淹七军”的事件。《三国演义》描述此事说:时值八月秋天,连日大雨不止。关羽把军队移于高阜处,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命人放水淹了魏将于禁的七军,于禁投降,庞德奋战被擒,誓不投降,引颈受刑,壮烈而死。

总的看来,《三国演义》所述,大的轮廓尚符合史实,而情节间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综合《三国志》各传的记载,水淹七军是由于汉水突然上涨所致,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堰所致。当然,关羽多年镇守荆州,熟悉江汉一带的地理、气候、水文等情况,在高处扎营,避免了水患,又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消灭了敌人;而于禁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扎营于低处,又缺乏警惕性,没有防御天灾,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胜负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天灾,也包含着人谋的作用,也有一个军事指挥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因为天灾而水淹七军和因为关羽的事先谋划而水淹七军,从性质上说毕竟是两回事。对于关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侥幸成功;而对于于禁来说,则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

进攻襄樊

关羽进攻襄樊,是他失败的一个起点。但此事的真实背景,我们至今仍不清楚。主要的问题是:关羽发动这场战争,是他个人因头脑发热而冒进,还是有刘备的命令?我们遍查史书,找不到刘备发号施令的记载,也没有诸葛亮等权威人士的表态,连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也没有。

如果说,这是关羽的个人行动吧?这么重大的事,他怎能一个人就作了主?而我们翻阅史书,自从关羽发动了荆州战争,始终没见西川方面派来一兵一卒支援,也没有任何动静,只是任其自生自灭,最后使关羽落得个失地授首,含恨而终。而在荆州失守,关羽败亡之后,刘备才积极动作起来,带着满腔悲愤,亲率大军东进伐吴,首尾连营七百里,场面堪称壮观。但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你刘备和诸葛亮早干什么了?

从当时的形势看,关羽出兵襄樊是不合时宜的。第一,从蜀汉整体的情况看,刘备刚刚从曹操手中取得汉中、上庸等地区,军队需要休整,后方和新占领区需要巩固,不宜马上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第二,从荆州的形势看,当时东吴全吞荆州之心未死,随时都有前来夺取荆州的危险,蜀汉方面应该以主要的精力来巩固荆州的防务,防备吴人的进攻,而不应该贸然北进,另辟战场。第三,从曹魏的情况看,当时虽然遇到了一定的麻烦,如在朝廷上东汉老臣中仍有一些反曹*在窥测时机,地方上发生了以侯音、孙狼等人为代表的*等等,但其实力仍很强大,并没有出现土崩瓦解之势。

我们实在不明白,这么明显的问题,蜀汉方面的当权人物和有识之士(包括刘备、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估计到而阻止这场战争的发动呢?

刘备死后,后主袭位,诸葛亮辅政。当时有一个名叫廖立的人,出任长水校尉。他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心中很不满意,便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发了一顿牢**评了蜀汉方面的一些人和事,态度虽然过激,却不乏真知灼见。

关于关羽失荆州问题,他说:“后(先帝)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孓遗……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主观蛮干)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这条资料很珍贵,我们今天来研究当年关羽进攻襄樊和失荆州的责任问题,这几乎是仅存的原始资料了,但可惜它也具有模糊性。从“后(先帝)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孓遗”一句来看,似乎关羽进攻襄樊为刘备所“使”,荆州之失与关羽之死,刘备应该负责任;而从后面的话来看,又似乎是关羽一意孤行的结果。当然,再结合前面的一句话来看,刘备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