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抄家和珅11亿两白银 为啥大清却更弱了
学过初中历史的都知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民谣。可是当嘉庆皇帝抄了和珅的家吃饱以后,大清为啥变得更弱了呢?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为官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
那么查抄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和珅,11亿两白银的收入,比大清十五年财政收入还多,也就是说嘉庆朝就是全天下免税十五年也不缺钱花。再举个例子,中日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清朝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假如拿和珅的银子,把小日被砸都能砸死。
大清嘉庆四年正月初八,太上皇乾隆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但嘉庆皇帝就急命将和珅革职查办,抄没家产。初九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没过几个时辰,两位抄家的钦差就已经回宫交旨了,据《清史稿》中皇帝给和珅列举的各项大罪记载:珍珠手串二百余,大珠(即清朝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享用的东珠)大于皇帝御用冠顶···宝石顶非其所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衣服数越千万···藏金三万两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还有其他的庄园、店铺、古玩字画、田地等各项罪产。
首先,以清朝的官场的风气,但凡抄家,钦差们总会在朝廷和皇帝默许的潜规则下,先过一道手,中饱私囊(《鹿鼎记》中韦小宝抄鳌拜的家时就是对清朝这种风气的反映)。当然和珅抄家这件事情嘉庆皇帝肯定的上心,两位前去抄家的亲王也不敢拿太多,但是这也是其中一个去向,更何况“任你清官似水,自有吏滑如油”下面具体负责抄家的人又岂能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
第二,将这些罪产分润宗室。因为乾隆时期一直对宗室保持“亲亲和睦”的政策,所以刚刚独立亲政的嘉庆自然也会去拉拢宗室,其中将和珅宅邸赐给恭亲王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北京的恭王府前身就是和珅的家。而且所有的土地田产以及大量不能直接变现成金银的东西都被收没进皇庄,将这些土地上的产出用以维持宗室以及各处皇室场所的运转。
第三,在乾隆执政后期,所谓康乾盛世便已经是落日余晖,出现了颓败的现象,国家经济吏治糜烂。乾隆六下江南、四处用兵、营建宫室等等都耗费了大量钱财。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年间的国家岁入大约是白银5000万两,粮食1300万石左右,而他所谓的“十全老人”所花费的钱财对于岁入来说都是入不敷出的,都是在做用国家的财政做抵押,寅吃卯粮的“使钱老人”。而这些后果都要嘉庆来承担,而且嘉庆又不能否定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所以只能默默的做一个接盘侠,用和珅的罪产来弥补父亲的亏空。
第四,在嘉庆年间,公元1815年至1817年云南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饥荒整整持续了三年,民不聊生,饿殍满地,易子而食。而且在嘉庆统治的后期,直隶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地区,频频遭遇大旱,百姓生活极为困苦。嘉庆年间的直接财政收入大约只有4000万两左右,财政吃紧,而且小刀会、天理教的暴动又是此起彼伏。国家经济捉襟见肘,皇帝的內帑私库也不得不拿出钱来赈灾,而內帑中的绝大部分也都是当年抄没和珅得来的罪产。而且由于继承了父亲骄奢淫逸的性子,嘉庆在位时也是挥金如土,挥霍不已,将接盘侠的命运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道光皇帝。
然而表面看是惩治了赢大贪官,实际上是重农抑商,假如鼓励和珅之流的商业发展,大清毕竟是另一番繁荣景象。没准日后就是大清率领N国联军横扫欧洲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