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曾背蒋介石逃命 被捕后蒋介石故意放其走
1924年5月初,21岁的陈赓和17岁的宋希濂从广州越秀的天字码头乘船到了长洲岛,成为黄埔军校同窗。黄埔军校聚集了影响陈赓一生的人物,也成为他人生一大转折。当过4年湘军的他在这里接受了正规的军事院校训练,为日后成为大将奠定基础。在黄埔军校,他遇到了日后终身追随的老师*、恽代英等。也是在黄埔军校,他遇到了蒋介石,后来在战场上他曾背蒋逃命,数年后落入*牢狱蒋也曾放他一马。他遇到了同期同学杜聿明、胡宗南、黄维等,曾一起东征北伐,抗战共赴国难,内战又彻底决裂。宋希濂以*中将身份被俘后,陈赓以一句“我们又走到一起来”让宋感叹不已。
近40年从军生涯,陈赓从红军时代打到抗日战争,从国共内战打到越南、朝鲜战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至今陈家已五代行武:陈赓的祖父当年追随其叔父,在湘军中成长为将军,陈赓的妹夫谭政也是一名大将,陈赓的5名子女全部从军,其中3个儿子是少将,现在孙辈也依然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
逃婚投军,“枪高几与头齐”
或许,悬挂在陈家宅院那口80斤的大刀和“陈”字大旗,在年幼的陈赓心里种下从武的种子。
刀和旗属于祖父陈翼琼。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陈翼琼少时家境贫寒,后投奔湘军,积功至官拜补用副将(相当于师长),赏换花翎,诰授武显将军。厅内曾悬挂过曾国藩手书的“大树长荣”匾额。据陈家后人所言,陈翼琼当年参加湘军就是为了追随湘军中的叔父陈湜。
黄埔军校时期的陈赓
1885年,陈翼琼解甲归田,教养二子时立下了“不得从军不得为官,只令其读书”的训言,两代习武由此中断,儿子陈道良但事农桑。
然而,训言最终也未能改变那个时代和他子孙的命运。1916年至1920年间,军阀们为了争夺湖南统治权而混战。1916年,陈翼琼辞世,也就是这一年年底,他最疼爱的孙子陈赓逃婚,如同当年的他一样加入了湘军。
多年后,陈赓跟子女回忆起这段逃婚往事时还说,其实新娘文化水平很高,“和她对对子,我还对不过她。”只是当时未满14岁的陈赓不愿意早早成家,于是未圆房就偷偷出走,投到湘军鲁涤平部下之第六团二营为兵。
投军之时,他穿着羊皮袄子,为了逃避家人寻找,将原名陈庶康改为陈赓。那个时候陈赓个头不高,“枪高几与头齐”。
救蒋一命,后来蒋放他一马
4年后,陈赓脱离湘军,供职粤汉铁路,1922年入湖南自修大学,并加入了中国*。1923年底他到广州报考军校,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后担任第一期*支部候补干事(后担任第三队的党支部书记),当年11月,留校任入伍生连连长、副队长、队长。
1925年10月,陈赓参加第二次东征,其间在五华县西南方向的华阳地区,遇伏全线溃败。眼看着敌军直扑指挥部,蒋介石要自杀,陈赓阻止,随后背着他拼命跑,过了河才脱险。
陈赓曾对次子陈知建说,当时蒋介石是吓怕了,自己的脚已经负伤,“等过了河,蒋介石跑得比我快。”这一段救校长的故事让陈赓闻名遐迩,也为他在6年之后落入*牢狱时蒋介石未下杀令埋下伏笔。
1933年3月底,陈赓因叛徒发现而被捕。他和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关在同一间牢房里。宋庆龄、何香凝获悉后展开营救。
4月,陈赓被押解到南昌,蒋介石亲自诱降,陈赓没有接受,随后逃出了牢笼。
关于陈赓如何逃脱,有许多传说。次子陈知建也曾问过父亲,当时是否受刑,如何逃脱?“父亲说他们知道我不怕疼,因为腿受过伤,手术时都没有用麻药。就给我上过电刑,电刑确实很难受。”根据陈赓的描述,其实是蒋介石故意放他走。当时宋庆龄通知了*地下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地下党制造营救的机会。当时特务都到楼下去了,留陈赓一人在楼上,随后外面有人放了一把*,他顺梯爬下跑了。
陈赓的家人后来向很多人求证过,蒋介石当时确动了杀心,只因宋庆龄劝告而改变主意。当年4月5日,宋庆龄到南京当面对蒋介石说,“东江之役是他救了你的命,不然你也活不到今天”。
躲过自己人暗杀
陈赓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虽然死里逃生,风波仍未结束。他回到了红军队列,但是要面对猜疑和审查,甚至还有暗杀。
多年后,陈知建有一次在学校里被老师冤枉,回家跟父亲诉苦,很少向家人提及往事的陈赓,也讲起了自己被冤枉的往事。
当时党内犯极“左”错误者认为陈赓和蒋介石关系不一般,被捕后要么叛变,要么被杀,被放出来一定不可靠,要派人杀了他。幸好,“接受暗杀任务的人曾与陈赓同在上海特科工作过,又是他过去的部下,他就说我今天是来杀你的,你快逃吧。把我父亲放跑了。”
后来,陈赓到了*苏区接受了审查。期间就给了一个闲职,让他到彭杨步兵学校当校长。
当时与他一起工作,后被授予上将的宋时轮在1975年回忆,“那时候陈赓的腿一瘸一拐。平时嘻嘻哈哈,一到操场就很威严。*群众都叫他陈胡子。但是上层领导博古对陈赓不放心。虽然训练得好,很少受到上级奖励,他们甚至讲陈赓吊儿郎当,好讲怪话,很不好。从此陈赓开始倒霉运,并且有个把月没有给他分配工作。”
不单是博古,张国焘也跟*说要扣留陈赓,说他是特务、叛徒。*并未理会。后来,张国焘和*闹分裂,*向*传达*红军要立刻脱离张的控制,继续北上。有些同志说等等看,但当时处境危险的陈赓还是回来把*团队伍带走了。“不要看他平时吊儿郎当,关键时刻这样的同志不多。”宋时轮说。
曾担任**军委委员的杨得志回忆陈赓,“生活上不拘小节,就餐时,他可以和战士们抢肉吃。休息时可以夺警卫人员或者老乡的烟袋,做吐烟圈的游戏,也可以在*作报告的时候,跑到台上喝*缸子里的水。”其实陈赓小时候就是个捣蛋鬼。
长征途中红军渡湘江,当时*团要保卫*,湘江没有桥,陈赓就带领特科营的韦国清去架桥。与此同时,*军何键部队追上来了,局势很是紧张。宋时轮回忆:“陈赓平时喜欢吃、睡,可那时却整天整夜不睡,三天三夜在湘江边上,直到桥架好了,过完红军部队,他才松口气睡着了,这时谁都叫不醒他。警卫员只好架着他、拉着他走。”
和杜月笙关系不一般
陈赓还有一个特点,非常重视情报,这与他早年工作有关。1925年8月“廖案”发生后,陈赓应*指派调查真凶,受到赏识,认为他日后能成为中国的“契卡”(苏联肃反委员会缩写)。陈赓在1926年受**派遣赴苏联学习保卫工作,1928年任*特科情报科长。当时他化名王庸,同警察、巡捕、包探等交朋友,人称“王先生”。
陈赓称他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党派他与青红帮大头目杜月笙交朋友。“上海的三教九流都知道我和杜老板的关系不一般。”次子陈知建说,父亲借与杜月笙的关系做了很多事情,例如杀叛徒的时候,就伪装成黑帮仇杀的假象。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时,**任命陈毅为上海市长。为了稳定上海的局势,稳住三教九流,*让陈赓挂名*局长。“上海解放后,杜月笙在香港通知他上海的徒子徒孙不要闹事,并要配合*局长陈赓,抓*留下的地下特务。”
陈知建称,陈赓救过一批给*帮过忙的青红帮分子。有的人都到刑场上要枪毙了,他给救下来,后来还安置了一些人,让他们恢复老百姓身份,可以养家糊口。所以有人称陈赓党性原则强,同时也很讲义气。
久别重逢儿已17岁
近40年跌宕革命生涯,也有不少痛苦回忆。
1939年3月8日,是陈赓一生中最惨痛的日子。这一天身为八路军386旅旅长的他正率部队越平汉线西进,接到妻子王根英牺牲的电报。这一天,第129师供给部遭到日军袭击,王根英将组织上配给的骡子牵到卫生队给伤员骑,自己步行冲到村外。脱险后她发现装有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带出来,便只身回村去取,与日军遭遇牺牲。当天陈赓在日记中只写了一句话:“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后一个多月,他中断了日记的写作。
王根英是陈赓在上海参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认识的工人领袖。1927年,他们在*和邓颖超的撮合下结婚。1929年,王根英生下一子,名为陈知非。1933年末,陈知非4岁,王根英就被*抓进*,一直到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才被*救出来。
1938年,陈赓在华北战场上见到了作家陈荒煤,谈到自己的儿子陈知非,看似不经意地说了一句:“现在在上海一定当童工了。”
陈赓没有猜错。陈知非从小跟随大舅王锡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37年,上海的家被日本人全部烧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舅托人介绍10多岁的陈知非到一家日本人开的毛纺厂,在写字间当小boy(仆人),给日本人倒茶、接电话、洗厕所。1946年夏天,陈赓托人到上海找到了儿子,带他去解放区。17岁的陈知非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牺牲了。
陈知非记得与父亲久别重聚是在山西清源县郭道村,已是傍晚,父亲和一大帮人在门口迎接。陈赓感慨:“看你长得多像根英啊,头发也一样,你妈妈要在该有多高兴……”
父亲问起在上海的情况,陈知非一一作答,唯独没有提及洗厕所的事情。“他当司令员,我在洗厕所,岂不是很可笑。”
当天晚上,陈赓与儿子睡在一个炕上,把他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又一遍。他甚至半开玩笑问:“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为我掉眼泪吗?”这让陈知非第一次感受到了父爱。
1960年,陈知非的女儿出生,陈赓给小孙女起名“怀申”,大家都明白,怀念上海,其实就是怀念王根英。
陈赓在新中国成立后筹建哈军工,1955年从接待钱学森开始负责筹备中国导弹事业发展。他没有想到儿子后来会从事导弹工作。陈知非是长春一汽建厂的元老,陈赓去世后,他调到航天部五院,成为航天高级工程师,曾获得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科学进步奖。
“我还喜欢摸*的头,头发还特别软”
陈赓在王根英过世4年后,1943年与傅涯结婚,并生下了陈知建、陈知进、陈知庶、陈知涯等三子一女。
1945年他在前线率太岳纵队与日军作战时,父亲陈道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陈家曾有土地三四百亩,由于陈赓是知名红军将领,陈道良两次入狱。《陈赓祖居记》记载,家中田产因此消耗殆尽,仅剩宅前一亩三分水田。抗战爆发后,陈道良变卖家产,携全家老小外出躲避战火,陈家田地宅院由此尽属他人。
1961年陈赓过世之后,他的家人在“*”期间也受到了影响。妻子傅涯被*一伙戴上了“给叛徒树碑立传”的罪名,她在干校期间,位于北京西城区灵镜胡同41号的陈家“被搬家”,很多东西都丢失了。3年后,*出事,傅涯才恢复党籍,重新工作。
次子陈知建称,*与陈赓虽在战场上曾有过多次分歧和争论,但两家人其实曾经私交不错。陈赓过世后,*和叶群经常来看望陈赓的孩子,有几年每年都接他们到家里吃一顿饭。*的女儿林立衡(林豆豆)和儿子林立果分别是陈知建的小学、中学同学。那时候《红岩》刚出版时难买到,林豆豆看完了就留给陈知建,林立果也经常来陈家玩。
*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陈赓是入伍生连连长和学员队队长,立正、稍息都是陈赓教的。陈知进介绍,父亲曾说:“黄埔时期,我们的师生关系就很好,我还喜欢摸*的头,头发还特别软。”
当年在黄埔军校,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是陈赓的老师。随后的特科时期以及国防科工委,他们也曾多次携手合作。陈知进记得,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聂荣臻常去钓鱼,给陈家送鱼吃,还常请陈家子女去玩,“就连我哥哥上大学,我弟弟结婚,都是征求聂帅的意见。”
傅涯:手足分离40多年
虽然祖父陈翼琼曾训言“不得从军”,但其后辈从军者却远不止陈赓一人。
陈道良生了6子6女,陈赓是次子,四子陈亮抗战时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六子陈问心曾在新四军中当通讯兵,新中国成立后任国防科委后勤部营房部部长;四婿谭政则是*在井冈山时期的秘书,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陈赓的4子1女全部从军,3子皆为少将,女婿也是少将。陈知建考入了父亲一手筹建的哈军工,曾到昆明军区14军陈赓曾指挥过的部队工作。退休前他是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长女陈知进考上了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研究生,现在是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她的丈夫也是军人,海军装备部原副部长、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登平,少将军衔。陈知庶也从军,从济南军区防化团的炊事员干起,官至甘肃军区司令员,少将军衔,今年1月年满60周岁正式卸任。陈知涯曾出国任驻美国大使馆武官处参谋,现在武警部队工作,也是少将军衔。
陈赓的孙辈,陈知建的儿子陈怀辰也从军,现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当参谋,中校军衔。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陈赓妻子傅涯的手足在*受到了迫害。傅涯是绍兴上虞人,兄弟姐妹10人,其中4人参加革命。1948年,有个弟弟在*找到了工作,于是其余6人都到了*,未料后来被打成“匪眷”。陈知进介绍,1958年至1962年,在*的亲戚有10多人被陆续抓入*的*,最长的达8到10年。
陈赓曾给他们送过钱,想让他们回大陆,但是一大家子费用太高,一直未能成行。如今他们的儿辈大多去了加拿大、美国。
陈知进说,她外公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过世的时候说,“我没有什么要求,就把我的骨灰放在坛子里放在大海里,漂到祖国大陆。”1986年,母亲傅涯去了一趟美国,跟阔别40多年的弟弟妹妹见了一面。外公骨灰就是从*带到美国,再带到北京,最后到了杭州,终于回到故土。
陈赓也一样落叶归乡。2011年,陈家5个子女把父亲与两位母亲的骨灰和遗骨迁回湖南,合葬于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
令子女们唏嘘的是,由于王根英在华北牺牲埋在邯郸,迁葬湖南时,她的遗骨里找到了两发子弹头,一发日军九二式重机枪弹头、一发三八式步枪弹头。陈家子女把子弹头珍藏至今,怀念牺牲的母亲。
参考书目:《陈赓传》(《陈赓传》编写组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出版)、《陈赓大将纪念文集选编》(《陈赓大将纪念文集选编》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陈赓大将图传》(傅涯主编 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