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标题党” 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们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上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有一年清明节曾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却又是一句国骂,因此,这一语双关的妙题令当事人啼笑皆非,而广大读者也忍俊不禁。

抗战时期,国民*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报纸常刊登贺龙已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日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巧妙至极,至今为报界称道。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张友鸾在近30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新民报》抗战期间刊发了一则讽刺*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迄今仍使人记忆犹新。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张友鸾对大小新闻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