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 揭秘南海水下的文化遗址
从2010年南海水下考古新闻发布会获悉,作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点项目之一的南海水下考古项目。
经过35天的海上作业,水下考古队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32处,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元代青花瓷器。水下考古队初步完成对本岛沿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登录,据统计,迄今已发现南海古代文化遗存和水下文化遗存83处。
本次水下考古队由来自北京、海南、福建、上海等地的20余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组成,海上作业行程600多海里。主要围绕永乐群岛的华光礁、北礁、盘石屿、永乐环礁进行考古作业,补充调查了宣德群岛的七连屿、浪花礁。经过一个多月的远海调查,共调查水下文化遗存42处,其中复查10处,新发现32处。在这42处水下文化遗存中,沉船遗址14处,遗物点27处、线索地点1处,完成西沙群岛海域和本岛沿海海域的全面覆盖。
通过本次考古调查发现,古代航海遗存年代跨度较大。北宋晚期直清代晚期均有发现,以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元代、明代中期、明代晚期、清代中晚期几个阶段的遗存尤为集中。其中, 14处沉船遗址中,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2处,元代2处,明代中期1处,明代晚期3处,清代中晚期4处。其他20余处遗物点中,元代、明代晚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采集的标本主要有瓷器、碇石、建筑构件、铜钱等各类遗物。其瓷器标本窑口丰富,特征鲜明,著名的有龙泉窑、景德镇窑、德化窑、漳州窑,此外还有潮州窑、西村窑、奇石窑、闽清窑、南安窑、磁灶窑、漳浦窑、安溪窑、华安窑等闽广地区窑场的产品。其中,碇石标本的采集是研究古代航海技术的重要资料,此次共采集了7件碇石。
调查还发现了多处建筑构件沉没遗存。其石质建筑构件带有极其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石构件的形制多样,有条石、石柱、花板以及瑞兽、人物类刻石,艺术性讲究,将可能显示出中国古代侨民向海外输出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以及伦理价值观等大量历史信息。
此外,在3处铜钱遗存点还采集到“皇宋通宝”、“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崇宁重宝”、“元祐通宝”、“天圣元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年号的铜钱,将可能更加直观的反映中国古代货币的海外流通信息。
此外,本次考古调查还首次在南海海域确认元代青花瓷器。在西沙群岛海域的多个地点发现碗、杯、瓶、罐等元代青花瓷器船货。其青花纹样丰富,有鸳鸯莲池纹、缠枝菊纹、莲瓣纹等,线条简约流畅,为典型的元青花风格,丰富了北宋以来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情况的认识,弥补了元代船货在南海实物史料的不足。
据2010西沙水下考古队副队长黎吉龙表示,通过本次考古调查,已经初步完成了对本岛沿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登录,据统计迄今已发现南海古代文化遗存和水下文化遗存83处。
但同时他也表示通过调查发现西沙海域水下文化遗存的盗掘情况依然严重,一些岛礁盗坑密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依然面临盗掘者的严酷威胁。
他呼吁加强各沿海口岸的监管和*建立,加强规范海上作业者的行为准则,建立相关的机构的联动机制和法规建设,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海上大遗址的远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