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怎么样(华东理工大学为什么不出名)
如今,国庆假期已正式开启,不少人会选择利用这段难得的假期外出旅游。上海作为全国热门旅游城市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打卡风景如画的外滩,或参观知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个历史与潮流并存的城市中,还有一个绝佳的观光圣地,不仅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丽宜人,文化氛围也十分浓郁,这就是华东理工大学“嘉年华游乐园”。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开启这场奇幻之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华东理工大学“嘉年华游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拿出华理人专属的校园卡,它就是入园的门票。穿过带有厚重历史气息的正大门,现在与过去似乎交叠在一起。车轮滚滚向前,游乐园的第一乐章已经奏响——
旋转木马:流转的时光里,是华理奋斗的年华
音乐响起,木马开始旋转,时间顺着曲子的节奏倒回1952年。那年,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的前身)在上海诞生。
建校之初,教师虽然只有100来名,却汇集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和化学化工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如中国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奠基人张江树、中国流体传热理论研究的先行者顾毓珍、著名化工机械专家琚定一、中国工业自动化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蒋慰孙、中国高分子教育事业的开路先锋李世瑨、邵家麟、苏元复、王承明、吴志高、刘馥英等等。
凭着过硬的实力,华东化工学院于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正式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3年成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2007年入选教育部“111计划”,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并有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联盟”(简称“16U联盟”)成员。
如今,坚持走“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道路的华东理工大学,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并创下了多项“第一”。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专业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全国率先创建玻璃钢专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现代化生物反应器筹建全国生物领域第一批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校以来,华理共为国家培养了36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其中,有28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当选海外院士,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和骨干。在“双一流”高校校长毕业院校统计结果中,华东理工大学以三位校长的成绩位列第6名。
从华理走出,他们用自己所学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大批创新成果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对华东理工大学来说也是争取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起步之年。站在时代的浪潮中,华理正向着建设*一流大学破浪前行!
灯光依旧光亮,旋转木马仍在随着时光的脚印前行,华东理工大学也在继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立壮志雄心、作突出贡献,坚之于心、行之于力,以创新创造报效国家,以苦干实干服务社会,以奋勇担当铸就未来。
激流勇进:奔涌的浪潮中,是华理不断革新的勇气
报国,当以科技为先,以创新之动力,襄助复兴之伟业。华理人高举“科技报国”的旗帜,在前辈们科研精神引领下,于激流中奋勇前行。攻克难关的决心掷地有声,游乐园的第二乐章已经开启——
高校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力量,一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在9月最新ESI数据中,化学、生物与生化、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生态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硬核的学科实力为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校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2个、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其中,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实验室被教育部评为优秀。
华东理工大学在能源再生、煤炭清洁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绿色发展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大计。为此,华东理工大学紧跟国家发展需求,用科技助力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着学校智慧。
今年9月7日,学校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单炉日处理煤4000吨级超大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一次投料成功,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打下了科技基础。该装置设计最大产气量247500Nm3/h(CO H2),是目前国际在运行单炉最大产气量的气化炉。
4月22日,中国第一条废塑料再生环保路在华东理工大学揭幕。这条废塑料再生环保路,全场仅300米,就使用了超过200kg的每日鲜语回收塑料奶瓶。用废塑料改性沥青的创新之举,不仅“变废为路”,减少环境垃圾的产生,与常规纯沥青铺就的路面相比,聚合物改性沥青路面性能更优异且经久耐用。
另一方面,为了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华东理工大学还相继成立了“绿色设计与碳中和长三角研究中心”“上海石化氢能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专业支撑和技术储备。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使命,华东理工大学勇于推陈出新,用科技创新去创造新的历史性成就。在最新一期的全球学术排名中,华理位列中国学术机构第30名;位列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第17名。
全球学术排名中国学术机构
中流击水不停棹,重任千钧再出发。华理人将继续弘扬创新精神,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浪,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在新征程开创新辉煌!
智勇闯关:一道道关卡上,是华理人智慧的传承
与“激流勇进”临近的是“智勇闯关”。六十余载,光阴流转,变的是华理日新月异的辉煌成就,不变的是代代教师的薪火相传。听,游乐园的第三乐章正在激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华东理工大学现有26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成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3个招生专业。
此外,学校还设置智能与机器人、生物医药、智慧化工、能源与环境、机械智能化5个工科试验班/实验班。
华东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
在专业建设的“撑腰”下,去年12月,学校21门课程获首批*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其中线下一流课程7门、线上一流课程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5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
强校兴学,教师为本。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华东理工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大批优秀的教学名师汇聚于此,孜孜不倦地灌溉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的梦想之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更有*教学名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学子们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在前辈们的一心向学,不断钻研的精神引领下,华理学子不负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其中,有大批优秀的华理学子、校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研制新材料2008届校友孙刚,现为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础研究技术经理,他带队从事汽车高分子材料和新技术研发13年,攻克众多新材料行业核心技术,在汽车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多个领域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地位,为我国汽车行业降本增效、为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炼油一线在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一支实践团队,成员们纵跨本硕博、横跨信息与化工专业,全方位多领域融合。自2018年以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的指导下,以李智老师和戴鑫博士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团队扎根于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以提高炼油效率、增加收益、降低能源消耗为目的,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工作。
三年来,团队利用寒暑假与节假日持续服务于九江石化,生成优化案例40余个,团队成员累积产生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软件著作权5项,并成功为九江石化“量身打造”了虚拟制造系统。
拼搏体育赛场除了科研能手,在华理,有这样一群拼搏赛场的运动健儿,他们是在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奋勇夺冠的“华理乒乓天团”;是站在亚运会赛场为中国队赢得金牌的武术姑娘汤露;也是在田径赛上一次次取得突破的华理“飞人”许周政……坚持不懈、永不服输,华理人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体育精神!
无私奉献2019级学子王浩栋,他在18岁时,正式成为上海市第5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1年6月7日,在经过了5天的住院准备,历时5个半小时,王浩栋捐献了150ml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为素昧平生的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当然,从华东理工大学走出的优秀学子还有很多。正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传递着华理文化,丰富着华理精神,才让这座历史底蕴丰富的学府展现出愈发强大的生命力。今天,一代代华理人仍在闯关的路上,他们怀揣着老师的循循教导,肩负着建设国家的使命,正在奋力前行!
如今,属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嘉年华”仍在继续。这里还有许多美景奇观值得探寻,还有许多文化历史值得细细体会。欢迎各位来到这“理”,参与一场别样的青春盛典,华东理工大学定不负期待!
"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官网/官微/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学在华理、小花梨、上海徐汇、东方咨询、澎湃新闻、文汇客户端、光明网、环球网、腾讯教育、青塔、最佳大学、TOP大学来了、双一流高校、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