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效应正在显现

  本报两会报道组 包兴安

  全国两会时间开启,今年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受广泛关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专家表示,今年财政政策要适当靠前发力,继续加大减税降费政策力度、财政投入力度,财政赤字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较大力度发行专项债,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

  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

  “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减税降费政策涵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基本实现了企业经常性税种的全覆盖。

  去年我国围绕制造业升级、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市场主体迸发更大的发展活力。2021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1.1万亿元,今年我国已确定实施更大规模、组合式减税降费,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

  目前,已出台了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延续三项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延续实施涉及科技、就业创业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扩大部分已有政策的优惠力度,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等。

  范树奎表示,目前全国1.5亿市场主体中,有3000多万中小企业和1.03亿的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缴纳的是个人所得税,2018年新的个人所得税实施后,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缴纳5%-35%的个人所得税,建议给予税基一定比例的合理减免或者核定征税。与此同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个体工商户数量多,可以采取核定征税的方式,提高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积极性,营造更加人性化的营商环境。

  “同时,建议给予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适当的优惠。现在税收政策中,主要是科技人员现金奖励减半征收政策,以及技术入股等引发的股权激励和其他行为的递延纳税政策,建议在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税基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如提高专项附加扣除的比例等。”范树奎说。

  范树奎认为,相对于税的固定性、无偿性来说,社保也是社会性规费,对企业来说是刚性支出。因此,他建议在社保特别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如适当降低企业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

  专项债加快发行效应显现

  今年财政赤字如何保持在合理水平也是一大关注点。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2年财政赤字率大概率不低于3.2%。在经济发展面临新压力背景下,支出端要保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收入端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这就意味着2022年财政赤字率要保持在一定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既要满足适度开展基建投资需要,还要突出民生保障的需求,因此财政赤字率要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同时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预计财政赤字率保持在3%-3.2%是较合适的,这既能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又有所收敛,对非刚性、非重点支出能压减则尽可能压减,确保政策精准度和可持续性,切实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安全使用。

  与此同时,专家表示,地方专项债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工具,今年将较大力度发行地方专项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加大了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措施。今年前两个月PMI、基础设施投资等经济数据显示,专项债加快发行带来的效应正在显现。但是地方在项目落地上比较慢,地方项目储备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项债的效果。

  刘向东认为,今年政策发力要靠前,对地方专项债发行做到合理安排,按照保持*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同时也要对在建和新建项目后续融资做好资金支持,即让资金跟着项目走,因此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应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并给新建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地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稳投资稳增长的拉动作用。

  陈龙建议,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要做好专项债项目储备、加快落地速度,而且要增加*投资项目,在整个国土上做文章,着眼于未来我国二三十年的发展,实施“大项目、大基建、大投资”。可考虑在离岸市场扩大人民币国债发行,这不仅有利于扩大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而且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培育人民币债券市场,增强我国全球经济话语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证券日报) 【编辑: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