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男男同性恋 中国古代已有男风盛行

问题描述:

古代的男同性恋,信而有徵的,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分桃:指的是卫灵公与弥子暇。根据记载:「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

揭秘古代男男同性恋 中国古代已有男风盛行

古代的男同性恋,信而有徵的,是从春秋战国开始。

分桃:指的是卫灵公与弥子暇。根据记载:「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大意是弥子瑕将吃剩的桃子献给灵公,灵公不以为忤,反而赞扬。所以「分桃」一词,在后世成了男同性恋的代名词。
龙阳:《战国策 魏策》中记载:「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而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专人于庭,避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王也,必亲上而趋大王,臣亦犹恐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是说龙阳君忧心会失宠,魏王为了安抚同x.a人,便下令有献美人者,诛其全家。「龙阳」也成了男同性恋的代称。
断袖:《汉书 董贤传》:「哀帝幸董贤,与共卧起;常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为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西汉哀帝宠爱董贤,有一日两人相拥而眠,先醒的哀帝发现袖子被董贤压住了,不忍惊扰好梦方酣的爱人,便用剪刀将龙袍袖子给剪了。哀帝对这位情人的体贴细心成就了中国同性恋史上有名的「断袖」故事。
男色:是相对于「女色」。《汉书 佞幸传》曰:「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观籍、闳、邓、韩之徒非一,而董贤之宠尤盛,父子并为公卿。」籍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男宠籍孺,闳是汉惠帝的男宠闳孺,邓是汉文帝的男宠邓通,韩是汉武帝的男宠韩嫣,董则是「断袖」的董贤。

    揭秘古代男男同性恋 中国古代已有男风盛行

    男宠、外宠:男宠指男子以美貌而见宠,而宠他的是男子而非女子;男外女内是中国的传统观念,于是,外宠就成为男性受宠者的代称。《宋书 五行志》上记载:「自咸宁太康以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
    男风、南风:南风即男风隐讳的写法。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唱道:「你是那好男风的李猴,着你做蜜蜂儿去,屁窟里长拖一个针」;「并蒂芙蓉连理枝,谁云草木让情痴,人间果有南风树,不到闽天哪得知?」指闽中地区男风盛行,甚至可以明媒正娶。明末李渔的无声戏中有:「南风不识由何始,妇人之羞贻男子」
    基奸(基是鸡):原是?奸(?是因这个字打不出来,上田下女,音鸡)《康熙字典》根据杨氏正韵笺曰:「律有?奸罪条,将男作女。」,后写成基奸是因「?奸」之音误,指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性行为。
    旃罗含:一般人比少用,在佛经中直接翻译成汉语的男色,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男色之靡》中:「佛经中名男色为旃罗含。」

      揭秘古代男男同性恋 中国古代已有男风盛行

      走后庭、坐车、走旱:「水路不走,走旱路」,都是指男人间的性行为。
      勇巴:把男色的「色」上的「刀」移到「男」宇上面,便成「勇巴」,为男色的隐语。明孙继芳的《矶园稗史》记载:「京师士大夫,一时好谈男色,恬不为怪,讳之曰:『勇巴』」明中叶后,常用此语,让非此道中人看不懂也听不懂。
      翰林风月:古代家眷不在身边的官吏,很容易和身边的僮仆产生同性恋;在翰林院中的官吏因常被禁足,所以也容易和同性发生关系,清石头点上道:「那男色一道,从来原有其事,读书人的总题,叫做『翰林风月』。」
      以上的同性恋别称,都是见诸书册的,中国地广,各地乡语也有不同称呼。石头点道:「若各处乡语,又是不同,北方人叫『炒茄茄』、南方人叫『打蓬蓬』、徽州人叫『塌豆腐』、江西人叫『 火盆』、宁波人叫『善善』、龙游人叫『弄苦?』、慈溪人叫『戏虾蟆』、苏州人叫『竭先生』..........」真是多不胜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