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夜天子(夜天子土司排行)
老蜜我最近迷上了一部电视剧——《夜天子》,腾讯评分7.8,不高,播放量3.7亿次,不多,火不火,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评价,不多说。可我喜爱程度也许仅次于吴磊小弟弟的《沙海》了,这边也推荐大家可以尝试看一下这部轻松搞笑又不乏营养的电视剧。
《夜天子》这部剧的主战场是地处中国偏远的西南贵州;主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底层公务员;反派主角则是地方高官,封疆大吏;故事的深层次主要矛盾是中华的大统一趋势和土司制度的生死较量。等等,怎么还扯到了中华的大统一?且让我们娓娓道来。
《夜天子》男女主角
有看过小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小说)和电视剧的读者应该知道里面频繁出现“安宋田杨四大土司”,喜爱历史或者熟悉历史的读者应该会和我一样,想到“土司”这个名词好像曾经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学过。没错,老蜜我对此记忆犹新,在讲到雍正帝时出现过,那就是现在不为人知的改土归流。
早在始皇帝时期,为了开拓西南,就决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从那时起中原王朝的*已经进入西南地区。百年之后,同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继承始皇帝的意志,继续开拓西南,设立郡县。往事越千年,西南的版图几经变化,还是牢牢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题外话:可惜的是在明朝最终失去了对越南的控制)。
土司制度脱胎于汉唐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元朝。当汉武帝的雄雄铁骑踏平西南各蛮夷(现在是兄弟民族),首先接触到的一个历史事实,便是各少数民族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汉族地区不一样,一般是落后于汉族地区而又自有其民族的特点,因而不可能应用对汉族地区的那一套统治方式去进行统治。于是,有汉一代就利用当地的土著贵族封以“王”、“侯”、“邑长”来管理当地的政务,这办法称为“羁縻”。随着各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逐步深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政策措施也愈来愈趋于完备,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制度”由此而来。“羁縻制度”经过千年的演化,到元朝就形成了“土司制度”。
不管是汉唐的“羁縻制度”,还是后来演化形成的“土司制度”,都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也使得边疆少数民族长时期保持了安宁与稳定,也为增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制度保障。可凡事一体两面,“土司制度”的严重弊端也逐渐摆在了当时历代统治者的议题上。第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二:明清时代的*集权不断加强,维护王朝国家统一的意志不断坚定,而土司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然无法调和,战争或许无法避免。
从明朝初年到正统年间(1368—1449),历代皇帝采取各种措施乃至战争手段,粉碎了分裂*麓川引发的边疆危机,有效的维护了国家西南边疆的统一和稳定。电视剧《夜天子》的反派主角杨应龙,历史上真有其人,是贵州四大土司之一播州土司第二十九代统治者。1571年,杨应龙继承其父杨烈的播州土司的职位。但在位期间,杀妻及岳母,虐待百姓,早有谋反不臣之心。公元1600年(其实杨应龙早已背叛朝廷),明朝派兵对海龙屯多日激战。最终杨应龙溃败,自尽身亡。至此世袭876年的播州土司宣告结束。
明代贵州土司地图
明朝灭亡之后,经过清初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盛,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之清代的*集权和皇帝集权已登峰造极,明朝历代统治者没有实现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派任流官)的政策自然落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肩上。康熙帝一生忙于维护清朝统一和边疆稳定,对于臣服的“土司”无暇顾及,情有可原。待到雍正继位,四海升平(除了*的准噶尔),国力强大,“改土归流”(感兴趣可以去搜索相关的具体资料)的议题已经摆在了雍正的面前。于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政治运动开始了。雍正采取文武兼备的策略,在一定程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减少了*因素﹐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直到新中国的建立,“土司制度”才消失在历史中。
观“土司制度”的兴起、演化和消亡,无一不跟中国王朝的大一统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莫大的联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时代的大趋势下,我们都是被其裹挟前进,不管你愿不愿意。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我们《夜天子》的叶小天就是此类人物。愿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时势造就一番风云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