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门开是真的吗,七月半鬼门开时间
导读: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七月半,鬼乱窜。”很多人都听过这句俗语,一到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两天,老人们总是叮嘱年轻人,晚上早点回家,今天不适合在外游荡。相传农历七月半鬼门大开,晚上出门容易“撞鬼”。但明代文学家张岱那篇有名的《西湖七月半》早早
七月半鬼门开是真的吗,七月半鬼门开时间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七月半,鬼乱窜。”很多人都听过这句俗语,一到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两天,老人们总是叮嘱年轻人,晚上早点回家,今天不适合在外游荡。相传农历七月半鬼门大开,晚上出门容易“撞鬼”。
但明代文学家张岱那篇有名的《西湖七月半》早早就将这类迷信说法打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描绘杭州人七月半时夜游西湖的盛况,是夜,张岱与友人“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可见在古代,七月半出门夜游不仅不避讳,还是种风潮。
七月半即中元节。事实上,在扒开“鬼乱窜”这一封建迷信色彩的外衣下,中元节的核心内涵是对祖先的祭祀。
中元节,一个原本就要“夜游”的节日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上古时期,对于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只有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一是军事。祭祀,则是对天地祖先的祭拜。农历七月,丰收的季节,瓜果蔬菜采摘完,为表达对祖先的敬畏,得先祭祀给祖辈先人品尝,是为“秋尝”。于是家族人们在这一天聚在一起,祭祀先祖,奉上果实,欢歌笑语,喜迎秋天。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伦理,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北宋之后,商业繁荣,世俗经济比重上升,市民文化也越发丰富,各种民俗活动在民间有声有色,中元节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北宋末年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前几日,集市就开始热闹起来,人们要上街购买祭祀先祖用的纸钱、纸糊的鞋帽衣服等。中元节前一晚,准备好美食佳肴、祭祀专用的米饭等,待中元节当天供放于桌,人们再出门祭扫。有趣的是,到了晚上,并没有任何忌讳,人们会成群结队到勾栏瓦肆逛夜市,看表演、放河灯。
到了明清时期,中元节的“夜生活”更胜一筹。文章开头所提张岱《西湖七月半》可见一斑。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是《帝京岁时纪胜》中专门写了中元节时晚上放河灯的场景,从农历七月十三到七月十五,每晚呼朋唤友放河灯,河岸两边观灯赏灯之人络绎不绝,甚至有“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的说法,意思是中元节过得跟上元节一样热闹。
受佛道两教影响充满神秘色彩
中元节之所以在后世常常带有神鬼色彩,主要是在佛教传入中原后,以及道教相关习俗,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加上南北朝至唐朝数百年间,封建王朝统治者对佛道两教的推崇,中元节逐渐成为了宗教色彩浓郁的节日。“中元”一词,也是来自道教。
佛学经典《盂兰盆经》中有一则目连救母的故事: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佛祖告诉目连,你母亲罪孽深重,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你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合力才能救出母亲。依照佛祖指示,目连成功救母。由此便有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虽然是佛经故事,但也不难看到其中浓烈的儒家孝道的意味。“盂兰盆节”也正是佛教进入我国后与传统儒家中的祖先祭祀相结合产生。
在道教文化里,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分别对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地官于七月十五日点灯燃香,采集花果,供养道士讲经说道救赎恶鬼,与目连救母的故事十分相似。魏晋南北朝及至唐朝百年间,佛道两教在中原大地上互相影响,统治者又大力推崇佛教或道教,大兴“盂兰盆节”或“中元节”的宗教文化,又主要在皇室上层贵族中流传,因此在民间留下了不少神秘色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七月半鬼门开是真的吗,七月半鬼门开时间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七月半鬼门开是真的吗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