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商贸介绍
1、中国南方丝路古道也称“蜀身毒道”,总长200km,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西北的“丝绸之路”,我们的祖先从西域引进了和田玉,而“南方丝路”,则打开了一条翡翠商贸的通道。
2、我国最迟明初就发现了翡翠,但其商贸的发展却十分缓慢。从出土的文物以及国家和民间的珍藏来看,明代到清前期的饰物及珮件极少,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许多老一辈相玉行家认为:明代至清前期,翡翠产出及交易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产玉的缅北地区多崇山峻岭,林海无垠,道路险恶,且有蛮烟瘴气,毒虫蛇蝎。加之当地的土著民族当时尚未开化,出于对外族的防范心理,他们采取“自闭”措施。这些诸多不利因素,使最先进入玉石产地探矿寻宝的先驱者,一般都收获甚少,如果遇上瘟疫和劫掠,那必然九死一生。所以在明清时就流出着“要走夷方坝,先把老婆嫁”的民谣。据说翡翠最初的发现还与古代经商的马帮有关。
3、相传在“南方丝路”古道上常有马帮出入,大约在13世纪中期,一次一队马帮驮着木材香料从缅甸回中原,一匹马的马垛不平衡,赶马的商人顺手在路边捡了一块石头压在马垛的一边,马到了中原,卸了货,石头也就被商人随手扔了。不知过了多少时光,一个雕玉师傅从此路过,远远看见阳光下一块绿色晶莹的东西,走近拿在手里细看,绿色光又不见了,只是一块灰白的石头,中间微微出现绿丝,拿回去切开一看,哇,里面晶莹剔透,颜色鲜艳,翡翠就这样被发现了。
4、明代晚期,中缅边境政局相对稳定,缅北产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借有了很大的进步,交通也有所改善,此后,各地商贾大量涌入“迤西”地区(腾冲、龙陵、德宏州及缅北边境),出关互市,岁不下千百人,缅人以珠宝玉石易铜斤数十万,以珠宝玉石为龙头的中缅贸易才逐步活跃起来。
5、到乾隆48年(公元1784年),中缅战争爆发,边界被*,断绝了外交及商贸的往来。10年之后,“继两国修睦,商人渐进,丝绵往来,裕国通商”。
6、1800年,缅明当王执政时,他制定政策,发布文告,鼓励中缅贸易,并与1806年在场区设置了税局,开拓了以孟拱为中心的翡翠交易市场。同时派军沿途设置关卡,保护商民,使翡翠的贸易迅速兴旺起来。从云南来的采掘者,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来的各种商贩接踵而来,加上做零工的本地土著,“玉石场的人数已增至数千人,采掘场面日渐宏大,输华数量与日剧增”。
7、1825年,英缅战争以后,英国为了加快对缅甸的掠夺,对缅甸全境各矿区增大了投入,加快了勘查与采掘。但由于英国人每月玉文化知识的积淀,对翡翠不善经营,连年亏损,以至于把这种在中国人眼里的无价之宝,看成了“灰色的石头”,最后不得不将翡翠的开采、贸易和税收悉数承包给云南人。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翡翠的总体贸易是上升的。
8、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商民为了抵制英国的侵华暴行,全部撤出玉石场区,昔日人喊马嘶的玉石场顿时冷落下来,采掘者寥寥,直至1860年,中英关系趋缓,玉石贸易才渐渐好转。
9、清末及民国初年,爱好翡翠的风气日盛,加上欧亚各国对翡翠也有一定的需求,玉石贸易量急剧上升。光绪28年(1902年)玉石进口量为271担,至民国6年(1917年)已升为801担,这一时期是翡翠商贸的鼎盛时期。根据《粤海关志》记载估算,清末51年间流入我国的翡翠玉石多达6708t。
10、在当时的翡翠市场,上好的翡翠被用来制作朝珠、龙钩、扳指及手镯、戒指等供达官显贵和他们的家眷享用,差一点的料做烟杆、烟缸、发簪、一般的手镯等,普通平民可以卖得起。
11、当时,从三万两万(光洋)的翠扳指到三千两千的翠镯、三百两百的挂件,三十二十的耳坠、三元两元的烟嘴,翡翠制品的流行非常广泛,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因而社会上的收藏量相当大。
12、1942年夏,日军入侵缅甸,5月,缅白密*沦陷,继而我国的瑞丽、畹町、芒市、龙陵、腾冲先后落入敌手。中印公路北完全切断。日寇的*给珠宝玉石的流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翡翠商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整个亚洲疮痍满目,民不聊生,经济一片萧条。饥不能食,寒不抵衣的翡翠销量已不足100担,市场低迷,贸易锐减。
13、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门关闭,中缅贸易萎缩,60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整体珠宝加工及进出口贸易已基本停顿,翡翠市场迅速转往泰国的清迈。
1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重开,许多珠宝市场迅速兴起,整个玉石贸易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的景象。近年来,整个翡翠场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使用多种现代化大型机器进行开采,开采量急剧上升,低档料大有供过于求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