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感谢救命之恩赠送此物答谢,如今已成为我国的国宝!

  左宗棠为感谢救命之恩赠送此物答谢,如今已成为我国的国宝!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大约是道光年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了一组非常重要的青铜器。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孟鼎和小孟鼎,因为造型古朴,铭文内容丰富,作器者还是周康王时期名臣盂而备受关注。那时候清朝腐朽无能,不仅没有能力保护国宝,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约束,谁挖到就是谁的,谁抢到就是谁的。

  在这种情况下,小孟鼎很快就下落不明,至今杳无音讯。大孟鼎则经过多次转手、倒卖,后来到了袁世凯叔父袁保恒手中。袁保恒当时在陕甘总督左宗棠帐下当幕僚,为了讨好上司,他将这件国宝作为大礼,送给了左宗棠。

  作为古代文人,左宗棠也喜欢金石,并且还有一定的研究。他非常喜爱这件文物,却毅然决然送给了一个叫做潘祖荫的人。潘祖荫虽然也曾当过工部尚书,但当时的左宗棠,手握大权,为什么要讨好他呢?其实,这是左宗棠在当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时,因为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被朝廷议罪,还是时为侍读学士的潘祖荫说情,才得以逃脱。

  潘祖荫是当时的大收藏家,别的东西看不上眼,唯有重器才能显示诚意。所以,左宗棠发迹之后,为了这件事,专门以大孟鼎这件国宝相赠,也算是一件美谈。

  这件大孟鼎,是典型的圆形三足鼎,高为101.9厘米,口径为77.8厘米,重达153.5千克,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家伙。它的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颈部和足上部是西周时期最为普遍的饕餮纹,足下部则是两周凸弦纹,这并不多见。整个器物,雄伟凝重,古朴典雅,是西周中早期青铜鼎的标准器。

  更为重要的是,这件文物还有19行291字,记载的是周康王向孟发出告诫。他教育孟当年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爱惜百姓的,勉励孟要以此为鉴,效忠王室,辅佐周王行政,并赐给了孟大量的财物和奴隶。孟感激周康王的教诲,也为了纪念自己先祖南公,便制作了这件青铜鼎。

左宗棠为感谢救命之恩赠送此物答谢,如今已成为我国的国宝!

  这篇铭文历来也被书法家重视,它字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排版更是清楚。有人认为,它开创《张迁碑》、《龙门造像》的先河,就书法成就来说,是康王时代青铜器中最为杰出的。

  有了这么多特点,这件青铜鼎成为国宝,是当之无愧的事情。但是,这样的国宝,也很容易带来麻烦。潘祖荫位高权重,得到了它,无人敢打主意。但潘祖荫一死,祸事就来了。首先是两江总督端方,对它虎视眈眈,多次想要据为己有,都被潘家后人所拒。

  在民国时期,有外国人找到潘家,希望能够重金购买。但考虑国宝不能流失海外,潘家后人也坚决拒绝了。当时有一个*大员,借口让大孟鼎参展,也想巧取豪夺,这个伎俩被潘家人识破,完全不予理会。

  直到抗战爆发,苏州沦陷。此时潘家做主的潘祖年也过世了,并没有太年长之人。那些年轻人不愿意白白将国宝落入日本人手中,便全部掩埋。虽然后来还是有些文物在此过程中被盗,但大孟鼎却奇迹般保留了下来。

左宗棠为感谢救命之恩赠送此物答谢,如今已成为我国的国宝!

  解放后,潘家人看到了祖国的蒸蒸日上,也看到了妥善收藏大孟鼎的最好途径。在商议之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出面,将这件国宝捐给了国家。最初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在1959年,国博的前身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时,大孟鼎作为支援,最终落户国博。

  在懦弱无能的清朝,是无力保全这样的国宝;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国宝也是朝不保夕,只有在强大的新中国,才能让大孟鼎绽放最美的光芒,为我们大家讲述历史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