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趣话中秋节 不建议跟风过洋节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实习生 于金辉

  不建议跟风过洋节

  纪连海作讲座不爱照本宣科。9月 11日,他在《新杏坛》讲座上说完中秋说重阳,站在台上的他虽不时低头查看讲稿,但内容不乏即兴发挥。抑扬顿挫的语调,不断挥舞的手势,一个多小时后他走下讲台中场休息,已是汗流浃背。

  “中国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中秋团圆节,最重要的是和家人一起过。”在台上讲了许多中秋节的习俗,记者问纪老师自己打算怎么过节?他的回答很简单:和家人一起。

  纪连海坦言,对中国人来说,过传统节日要比跟风过洋节有意义。“传统节日本身就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其中的文化内涵,有的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过节有利于文化更好地传承;有的节日是我们尚未了解的,其中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更深一步地学习,这很有意义。”

  对于国人跟风过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现象,纪连海不以为然:“我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它诞生的背景、意义和发展过程,其本身也与我们的传统和信仰大相径庭。”

  山东中秋“丢手帕”

  年年过中秋,中秋节的起源却并非每个人都知道。纪连海介绍,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大概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中国古代的“报秋”习俗,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祭祀土地神;二是源于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这种习俗后来在中原渐渐消失了,却在少数民族习俗中保留了下来。三是源于天象崇拜的祭月习俗,在古代人心目中,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纪连海本人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

  他介绍,中国古代各朝都有祭月、拜月的活动,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唐朝以后,人们逐渐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大兴。至南宋时期,贵族平民开始共同庆祝中秋节。到明代,吃月饼成为中秋风俗。

  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其他风俗。纪先生特意讲到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在清末民初,中秋节晚上,广场*会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会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赠礼物,留联系方式,就好比今天留QQ号。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中秋节是世界的

  纪先生提到,中秋节很早就从中国传到了周围的国家。在日本,虽无官方中秋节,但是民间寺庙仍有“十五夜”;在越南,中秋人们忙于割稻,过中秋节最高兴的是孩子;在新加坡,中秋节主要是“送礼”疏通关系、舞火龙;在韩国,中秋节被称作“秋夕”,秋夕当天早上所有男子要祭祖,吃团圆早饭。

  如今,中秋节已经走出亚洲,连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渐渐过起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纪连海说,中秋节作为传统佳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面对眼下的中秋节,纪连海建议,吃喝玩乐不应是过节的全部,中秋节本身就是一个团圆节,家人团聚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