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瞿小松《音乐人读经》解读文化与音乐
本报讯 昨天下午,著名作曲家瞿小松亮相北京现代音乐节举办的《美育论坛·融合媒体论坛》。他以《音乐人读经》为题,运用老子《道德经》的理论,对文化与音乐进行解读。瞿小松是*音乐学院作曲系78级的“四大才子”之一。创作的代表作有歌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及室内乐作品《MENG DONG》、《行草》等。近年来瞿小松专心研究老子的道家理论,几年之间鲜有作品问世。此次,他“突然出现”在美育论坛,目的是希望用这些年自己对老子理论的研究来解释文化和音乐现象。
反思学院 对山歌更有感觉
瞿小松的音乐有强烈的个性,“我的音乐进了*音乐学院过后被归类为现代音乐,但它与我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出生在贵阳,从小就在苗族山里长大,后来当过知青,山里的民歌对我的影响很深,也是给我的‘第一音乐感觉’。后来我进了音乐学院,学习西方音乐,基本上是研究欧洲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音乐,一开始就感到有些不踏实。我觉得我写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后来有一次下去采风,到了广西大瑶山,听到瑶族的歌声,突然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的心。”
散步山林 创作冲动消失
作为当年*音乐学院78级中赫赫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与谭盾、刘索拉等创作活跃的同学相比,相对沉寂。
当年为什么突然就不想写音乐了?瞿小松告诉记者:“因为没有创作的冲动,没有冲动就不写。2004年我和夫人在外面开会,会后在大山里散步,我第一次没有了创作的冲动。人生有很多不同的状态,但回过头来看你自己的人生,你觉得不同的时期对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这是人的常态。”
静极思动 将为敦煌写音乐
三年前,他为导演林兆华和歌唱家龚冬健创作了歌剧《命若琴弦》,最近终于又开始有了新的创作计划。
他说:“最近正在为敦煌的两个电影院写作品,一个是宽银幕影院,一个是穹幕影院,宽银幕影院将放映介绍敦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电影,这是最近将要完成的大事。”
摄影/王凡
链接
瞿小松说:音乐无标准 音乐无高下
有人说交响乐是音乐的最高标准,但另一些人却觉得它闹心。音乐只有爱与不爱,欣赏与不欣赏之别,因为音乐都来自人自身的感受,每个人在每个时代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得出的感受也不同。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关音乐的论述,表达的是音乐不应该有高低之分。
音乐是乐手的对话,就像聊天、喝茶那样简单,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这就是古代音乐形成时人们对音乐的看法。虽然人们一直在讨论所谓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话题,但是对于听者来说,音乐没有这些界限和观念,只是他自己的感受。
每个民族的文化,我们都应该以平视的姿态去看待。只有你融到音乐中,你才能从中细微处发现可贵之处。对于多种文化应该有一种平视的心态,不仰视也不俯视。过去但凡出现对不同文化的高低判断,大都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中接受的文化标准的影响,它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判断,成为先入为主的成见。现在有些人是拿西方标准来评判东方的文化和音乐,这是不对的。而真正的音乐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的标准。西方音乐有西方音乐的标准,他不适合东方音乐。
文/本报记者 伦兵
新闻内存
超能折腾的“78级”
瞿小松是1977年“*”后*音乐学院作曲系招收的首批学生之一。正是这个“78级”撑起了“中国现代作曲”的一片天。郭文景、瞿小松、谭盾、叶小纲、刘索拉、陈其钢……如今活跃在国际乐坛的他们,代表了当今中国作曲的最高水平,被音乐界誉为中国作曲界的“黄金一代”,前四人更被誉为78级的“四大才子”。
*音乐学院78级学生在音乐界的成就,可与北京电影学院78班“第五代”对中国电影的贡献相提并论。有趣的是,他们都曾经为“第五代”电影人挎刀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