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家族企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贫寒,做过和尚,做过乞丐,最终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农民企业家”、大明“唯一董事兼CEO”。

在完成其“巨大家族企业”——大明的创建之后,朱元璋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家族企业,永远为自己家的子子孙孙谋福利,让子孙可以永远享受他的奋斗成果。

于是老朱家的子孙,“不负众望”的成了大明朝最重的包袱之一。

起初朱元璋只是很单纯的觉得,自己家人比外人可信,于是……

开国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耐地把所有儿子都封为亲王。而那一年,他最小的儿子才刚刚一岁,真是名副其实的赢在娘胎里啊。

他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仅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

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

明朝宗室年薪一览:

亲王(儿子):10000石(可传嫡长子)

郡王(孙子):2000石(可传嫡长子)

镇国将军(曾孙子):1000

石辅国将军(选孙子):800石

尚书(二品):700石

他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朱元璋觉得对子孙越好,子孙就会越珍惜他们老朱家的基业,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

自永乐后,各地亲王*不断,使得当权的朱家后人不得不调整这一福利政策,但是就像撒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去填补一样,这个该死的政策,让明朝的包袱越来越重。

为防止王爷们联合地方*作乱,后代皇帝规定,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若想出城遛遛弯,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递出申请。如果没有皇帝亲自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

为进一步防止亲王们有串通的机会,后代皇帝又规定,亲王们终生不得相互见面,这就是着名的“二王不相见”。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王爷们几乎被剥夺了所有的*,成了高级囚徒。由于不能从事任何社会职业,他们增加收入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谓

“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

在“制度”的作用下,明代中后期,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娃竞赛。各地王爷们在床上拼命“播撒种子”,为了多生孩子招纳妻妾、强抢民女。

他们把妻妾们的生理期编列成表,(本文章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按期临幸,以求提高效率。在紧锣密鼓的床笫战争中,生育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老朱家刚分封时,子孙共有58人,过了一百八十年后达到两万人,再过一百年后明宗室人口又增加到二十万人。让人不禁想起,愚公搬山时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大概也就是这样吧。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宗室人口达到了28840人,岁需禄米860万石,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8%,引发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导致最后*不得不拖欠宗室的工资。

明末国库空虚,明朝宗室的“保险箱”里却是金山银海,但是他们几乎都不愿意将钱拿出来给朝廷平乱、赈灾,最终明宗室成为民怨的焦点和叛军劫掠的对象。

老朱家宠爱子孙,想留给子孙享福的“蜜糖”却变成了一瓶慢性毒药,将他们老朱家的子孙包括整个明朝一起鸩杀。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说过“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留书、留德、留下教化给子孙,都比留钱给子孙要好。这本是很浅显的道理,可惜很少有人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