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奥斯卡 美国人的“春晚”?

  “年年难办年年办,处处突破处处破”,84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红地毯上,好莱坞女星们的五彩华服争奇斗艳;颁奖台上,领奖人千篇一律地致谢;舞台外,观众竞相猜测着早已不新鲜的获奖名单……电视机前呆坐3个半小时,没滋没味,除了3个小时颁奖之间的插播广告能让人心存记忆之外,整个典礼实在乏善可陈。

  回过头来看看获奖名单,明星云集、热闹非凡,无甚新意、缺少惊喜,优点和缺点一样少得可怜,就连最后众望所归的《艺术家》获奖,也如同本山大叔压轴的小品一般,没看时让人满怀期待,看了后却觉得不过如此。直到3个小时的无聊镜头让你昏昏欲睡,醒来一拍大腿才恍然大悟:奥斯卡不就是美国人的“春晚”吗?竞猜环节是观众与主办方互动,明星领奖是即兴表演,获奖感言是“春晚贺电”,至于片尾音乐,整个一美国版的《难忘今宵》……每一个环节都是游戏,每一个动作都是表演。奥斯卡同样随波逐流,只不过表达方式比较保守,它既要收视率,又和商业保持距离,它想玩艺术,又不敢跟商业彻底决裂,所以只能暧昧着。

  商业与艺术的完美平衡是奥斯卡曾经称霸国际影坛的“不二法门”,以前的奥斯卡佳作不断,《阿甘正传》《勇敢的心》《角斗士》等佳片,口碑与票房齐飞,但近两年来奥斯卡在商业和艺术上不断失衡,评委日趋孤芳自赏,与观众渐行渐远:《拆弹部队》沾了政治的光,《国王的演讲》占了保守的便宜,就连今年的《艺术家》也得益于怀旧心理的支持。

  为了弥补这种失衡,奥斯卡也学起了咱们评选“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的均衡法则,排排坐、分果果,《雨果》占据了5个技术奖,就只好分给《艺术家》4个技术奖,影后给了梅丽尔·斯特里普,最佳女配角就分给了《相助》中的奥克塔维娅·斯潘塞。所有奖项被毫无意外、平均分摊在各部热门影片中,从小金人数量上看,奥斯卡所谓的革新和改变,实际上就是摸透了平均主义的脉搏。

  眼看着国内的“春晚”靠广告赚得盆满钵满,奥斯卡也不能守着“全明星效应”安贫乐道。既然节目创新空间不大,“坐着把钱赚了”就成为主办方的集体诉求。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负责直播的美国广播公司开出了每30秒175万美元的报价,比另一大吸金热门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每30秒46.7万美元的报价高出了近三倍。单这一晚,将能够筹集超过8000万美元的收入。提名午宴上,一位制片人的玩笑话道破奥斯卡在如今电影工业里的玄机:“奥斯卡提名名单和获奖名单本质上与亚马逊的畅销书榜单是一回事,名义上是众望所归的品质之选,根本就是促销手段。”所以,对于奥斯卡来说,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商业,美国“春晚”,我们明年再见。

  文/于穆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