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劻:大清朝最后的铁帽子王为何溥仪会很他

晚清重臣爱新觉罗·奕劻病死在天津租界寓所内,享年79岁。他能力不强,水平不高,庸庸碌碌,一生没有太大的作为,因为在戊戌政变中力挺慈禧,支持将光绪*在瀛台,站队正确,政治过硬,被封为清朝最后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慈禧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荣辱忽焉,皆在圣意”,意思是听领导的话,是个好同志。

在《我的前半生》中,宣统皇帝溥仪却对奕劻恨之入骨,称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他的手里,因为他平日里收袁世凯的钱,劝隆裕太后让国,自己当时才六岁,没有行为能力,但他却在奕劻的谥号上进行了报复。奕劻死后,起初内务府拟谥“哲”,禀报溥仪时,被严词拒绝。溥仪怀恨在心,亲自选了四字为“谬、丑、幽、厉”,让内务府选一个。这四个字很明显都是污辱词汇,作为谥号显然不合适。很多人劝溥仪网开一面,毕竟同室宗亲,但溥仪很倔坚持不赐美谥。溥仪父亲载沣出面相劝,最终溥仪给了面子勉强赐个“密”字,“追悔前过”之意。

溥仪对奕劻的评价对不对呢?我们先看看奕劻的人生轨迹。慈禧借口中法战争失利将奕䜣拿掉后,奕劻上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获封庆郡王,开始进入清廷权力中心。慈禧六十大寿时奕劻晋升为庆亲王。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上书慈禧请求清剿,成为当时的主要人物,深得慈禧赏识。

后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慈禧老佛爷仓皇西逃,当时留下李鸿章和奕劻留守处理与列国关系,并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欧洲媒体曝光率最高的人物之一。袁世凯为了实现自身政治抱负,年年月月进贡,奕劻对袁颇有好感,处处提携。说起来,奕劻爱财,自己的庆亲王府门前常常车水马龙,送礼行贿之人络绎不绝,被百姓称为“庆记公司”,明目张胆卖官鬻爵。

1906年,为了封堵国内日益增长的反清气焰,清廷抛出“预备立宪”政策名义上组织内阁,但最终却成了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的极大不满。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南方十几省纷纷脱离清*宣告独立,一时间南方革命党与北方封建*对峙。

奕劻极力谏言启用被罢黜的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自己甘愿去当弼德院总裁。袁世凯觊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宝座,再次给了奕劻300万两白银作为好处费。奕劻投桃报李便鼓动隆裕太后退位:革命党人*太强,大清军队根本无力抵抗,主张大清变为*体,建议能人袁世凯作为南北统一双方协调人处理各种事务。

其实奕劻并不是因为袁世凯的钱就鼓动隆裕下退位诏书,而是他综合考虑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他本意并不倾向共和,但探过西方诸国口风后得知均表态支持共和,何况共和亦成全国民心所向,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清气数已尽,加上革命党人给予的优厚待遇,这个70多岁的老人最终选择了明哲保身。从积极意义上讲,奕劻支持袁世凯新政,配合清帝退位是顺势历史潮流,值得肯定。清朝灭亡是多种因素,溥仪将责任全部推到奕劻身上,显然是幼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