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 凶悍一时的匈奴究竟都来自哪里?

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胡族的一支。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秦在昭王时,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军力增强。

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战国末年,匈奴经常侵扰赵国。赵国的名将李牧以千三百乘,战马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大大削弱,此后十余年,不敢侵扰赵国。

燕国北与东胡为邻。战国后期,燕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回国后,率军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在北部地区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漁阳(今北京怀柔)、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阳)五郡。后来,匈奴向东发展,占据了燕长城以北之地。《史记.匈奴列传》曰:“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秦、赵、燕)边于匈奴”。

约在秦灭六国的期间,匈奴各部统一,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意思是“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单于族姓挛鞮氏,贵族还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匈奴的政治统治组织是和宗法制度、生产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全境分为三部分,代和云中郡以北,为单于的直辖区,称为“单于之庭”;以东为左贤王辖区,以西为右贤王辖区;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当时的单于名头曼。匈奴乘中原军阀混战,赵、燕、秦的北部边防松弛之时,进占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

秦灭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率士卒30万人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区。秦在这里设置了34县,都筑有县城,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于阳山(狼山之西)和北假(阴山下)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是在汉朝。西汉一代,汉与匈奴的关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刘邦至景帝时期的屈辱性的“和亲"阶段;(2)汉武帝时期的残酷战争阶段;(3)“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所谓“和亲”。西汉初年,匈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单于名叫冒顿(mo.du.莫毒),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zhi.支),北面臣服了丁零族,南面一再侵扰汉的北部各郡。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与匈奴和亲。

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文帝时,匈奴一再以数万或十余万骑入侵,曾烧回中宫(今陕西陇县)、“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景帝时,也一再侵扰。可是文帝和景帝仍一面防御,一面执行和亲政策。同时也在移民于北边空旷地区,进行屯田;又大规模的储军粮于塞下;在国内实行《马服令》,大力增殖马匹;又加强士卒的训练,大量制造兵器。为反击匈奴积极备战。

汉匈战争。汉武帝即位以后,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从元朔元年(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十年中,共有大战三次。第一次大战是在元朔二年,匈奴以二万骑入侵,杀辽西太守。汉使将军卫青以三万骑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

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由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出陇西、北地、深入二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这里设置了酒泉、武威,后又增设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匈奴退出河西走廊,编了一首怀恋河西的歌曲:“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第三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

匈奴名以数万骑入右北平和定襄郡,杀略惨重。武帝以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另有志愿从征者十四万匹马,粮草辎重还不计在内。卫青大破单于军,北至寘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而还。霍去病出代郡二千余里,大破左贤王军,至狼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翰海(今呼伦贝尔湖)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昭君出塞。汉匈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匈奴后分裂为五部,互相残杀,其中一部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yan.zhi.烟支,单于妻)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汉匈从此友好相处。王昭君在中原的兄弟(王飒)、在匈奴生的子女及其后裔,有三代人在为汉和匈奴之间的和平友好而工作。汉匈40年间没有发生战争。在今包头市附近出土的“单于和亲”砖,刻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

公元46年,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而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史称南、北匈奴。

南匈奴居住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一带,立比为单于。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与汉关系密切,比向汉表示“愿永为藩蔽,扦御北虏。”南匈奴向汉“奉藩称臣。”

北匈奴立蒲为单于,曾为南匈奴击败,退居漠北。

明帝时,北匈奴又一再侵扰边郡,汉联合南匈奴及乌桓兵连续进击北匈奴。北匈奴一再被击败。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北单于被杀,北匈奴58部降汉。永和元年(公元89年)汉以东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发汉和南匈奴4万余骑,分三路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内蒙古西北部),单于逃遁,北匈奴81部20余万人投降,窦宪和耿秉登燕然山(今内蒙古杭爱山),去塞三千里,刻石纪功而还。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东汉末年(187年),黄巾起义,中原内乱,军阀混战,南匈奴发生内訌。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大学者蔡邑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曹操还把并州的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这样,南匈奴上下完全编入曹魏政权,中国北方完成了实际的统一。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刘渊(刘渊是一位汉化极为彻底的人。字海,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利用下层奴隶反抗情绪,建立了“后汉政权”。公元460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覆灭。匈奴后裔汉化,融入华夏民族。这个在中国和世界范围活跃了500年的大漠苍龙消失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

6世纪的突阙人,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可以看到匈奴人后裔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