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简介生平 他凭什么被公推继承后金汗位
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曾用名:爱新觉罗·黄台吉
性别:男
出生日期:1592年11月28日
出生地: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属相:龙
星座:射手座
血型:A型
身高:174厘米
体重:51千克
职业:皇帝
特长:喜欢瞎掰,富有创意
社会关系:
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母亲:叶赫那拉氏
拥有同父异母兄弟15人,表哥、表弟130人心路历程:0岁:出生。
7岁:成为爱新觉罗大家族的管家。
20岁:参军入伍,并参加了剿灭东海女真乌拉部落的战斗。
24岁:晋级成为八大旗主(贝勒)之一,主掌正黄旗。
26岁:参加了抚顺关战役。
27岁:萨尔浒战役爆发,大明伪政权派出了47万伪军,兵分四路,直取赫图阿拉,皇太极率旗下人马参加了这次战役,尽歼大明伪军四路人马中的三路,立下了赫赫功勋。
34岁:参加了宁远战役,在这场战争中,老汗王努尔哈赤殒命。
34岁:团结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打掉了后宫大福晋阿巴亥为首的“反老公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4岁:与三大贝勒同登大宝,实行集体领导制。
35岁:发动宁远战役,给大明在宁远的守将袁崇焕以重创。
37岁:率领野战军绕道喜峰口,直逼北京,发起了北京战役,严重地打击了大明伪政权的嚣张气焰。
38岁:坚持不懈地与极左*作斗争,打掉了以二贝勒阿敏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9岁:打掉了以三贝勒莽古尔泰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再一次指明了大清前进的方向。
43岁:打掉了以大贝勒代善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确定了他无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43岁:坚持不懈地与军事冒险主义作斗争,打掉了以阿巴亥长子阿济格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
47岁: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文字组合“满洲”,获得历史创意奖。
48岁:创造并发明了“大清”这一全新的文字组合,获得了历史最高荣誉奖。
52岁:因突发脑溢血,卒。我们从这份个人简历上可以发现,皇太极这辈子活得可真是不轻松,他疲于奔命地与各家贝勒拼命,不停地消灭他们……此外原来皇太极并不叫皇太极……确切地说,他的名字发音是皇太极,但早年努尔哈赤给他起名字的时候,用的并非是皇太极这三个字,而是黄台吉。
而黄台吉这个名字,却是满族人最常用的起名方法,台吉就是大胖小子的意思,再在台吉面前随便添一个颜色,譬如红台吉,绿台吉,黑台吉……花台吉……总之是这个名字与“皇”无干,更与“太极”无涉。可想而知,这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分明是不受重视,看这名字起的,太漫不经心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看看皇太极的生母是谁——叶赫那拉氏。
哈哈,原来生下皇太极的女子,便是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叶赫部落的女人,又称孟古格格。孟古格格有一个表哥?名叫不宰,曾经参加了九部联盟讨伐努尔哈赤的战役,然而在九综山,不宰不幸牺牲。牺牲就牺牲了吧,可你猜努尔哈赤干了什么?
他命人将不宰的尸体撕成两半,一半自己留了下来,另一半还给了叶赫部。
努尔哈赫到底是个野蛮人,他留下人家一半尸体干什么?煮着吃吗?不管怎么说,叶赫部与努尔哈赫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后来*将孟古格格送给努尔哈赤幸御,这就意味着努尔哈赤的人生成功。
如此说起来,皇太极这厮,不过是努尔哈赤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的战利品而已。或者说,皇太极这个倒霉孩子,打一生下来就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政治上不够清白,血统上不够纯正。
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可怜孩子,他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许多艰难和困苦……
能不苦吗,出身不好,在爱新觉罗大家庭里,他是地地道道的“黑五类”。这个“黑五类”能够让自己吃饱长大,就已经是不菲的人生成就了;他居然还能够晋级为贝勒,继而推翻集体领导制,改由他一人说了算,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
我们并不知道皇太极这孩子打小都受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但可想而知,这孩子遭受饥饿威胁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他最大的人生痛苦,始于自己出身不正、成分不高所带来的精神屈辱。这种屈辱恰恰也带来了他人生奋斗的动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到了自己这一辈,就已经是“黑五类”了,如果不能混上个皇帝当当,等到自己的下一辈,就是狗崽子了;再往后,就是不齿于人类的垃圾堆……再往后……这样的政治背景,还有以后吗?
所以要奋斗,要成功,皇太极当时就琢磨。
可是这个斗,又该如何一个奋法呢?万一奋错了,折腾到最后铁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如何才能够避免把斗奋错,弄得无功可成呢?于是皇太极仰天长啸,发出了一声怒吼:我要读书……
于是皇太极就开始了读书。
这一发奋读书,让皇太极直如羊群里的骆驼,立即于爱新觉罗这家人中脱颖而出。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孩子极有出息,他不仅精通满文,还能阅读汉文,刚刚年满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负责替努尔哈赤打理家政。
皇太极固然聪明过人,但才七岁就在家族中崭露头角,这跟爱新觉罗这一家人太原始、太不爱读书有相当大的关系。据《满洲秘档》记载,在皇太极将三个哥哥从皇位上硬推下去,改集团领导为首长负责制之后,他做的头一桩事,就是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读书运动:天聪五年十一月,上谕金、汉、蒙古官员知悉:“儒书一节,深明道理。朕闻各官多有不愿子弟读书,以为我国历来取胜,何用书为。然昨年滦州失守,二王不救,其遵化、迁安、永平弃城,皆由不读书、不晓义理之故也。昨我兵围困大腸河三月有余,城内官兵食人死守,及救兵杀尽,复城已拔,而锦州、松山,仍守不弃,皆因读书通晓尽忠守节之道。尔金汉等官,但有子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俱令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容隐。如有爱惜不令读书者,其父兄亦不许披甲随征,可与子弟一同在家闲处,特谕。”看看这皇太极,他甚至明确规定,不爱读书的子弟们,家长一并要受到责罚,不允许上战场,统统在家里待着……待着干什么?那肯定是服苦役,别人上战场厮杀,你就因为不读书,在家里吃现成的,世上没这好事儿。
由此可见,这皇太极真的是一个读书人,大凡喜欢读书的皇帝,就会喜欢找人瞎辩论,朝中自然会挤满了喜欢读书的儒生大臣,而像秦始皇这种人,铁定不喜欢读书,所以他才“焚书坑儒”。
那么皇太极读来读去,都读出了什么门道呢?他在书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正是这个秘密,让他得以问鼎天下,独登大宝。
那么皇太极到底在书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皇太极发现的这个秘密,那说起来可谓是石破天惊,把这个秘密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戏。
人生就是一场戏?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一点也不陌生,凭这句话就能当上皇帝,这是不是有点瞎掰?
不是瞎掰。一旦你用脑子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在这句话里边,潜藏着极深的大智慧。
在皇太极37岁的那一年,我们可以看他的个人简历,那时候他还没有打掉三个贝勒的“反四贝勒集团”。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波诡云谲,险象环生。但就在这么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下,他老人家也没有撂挑子,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生重担,亲自率领大军不辞辛苦地绕道喜峰口,跑到北京城郊区,去找大明崇祯皇帝的麻烦。
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蓟州进逼燕京。到了燕京城外,大队人马驻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后来不晓何故,又搬家去了南海子,这当口部属们纷纷求见,要求领兵攻城。
皇太极亲切地问:“哦,你们要攻城……有信心没有?”
大家齐齐回答:“有!”
“有信心就好,”皇太极点头道,“不过攻打这座城池,我们会不会损伤人马呢?”
大家齐齐回答:“有奋斗,就会有牺牲。”
“那你们家里的老婆孩子,都安顿好了没有?”皇太极问。
“这个……”众人眼珠一转,齐齐答道,“某等只知有国,不知有家,老婆孩子的事……这个……就托付给朝廷了……”
皇太极站了起来,沉下了一张脸:“开什么玩笑?兄弟我受命于天,攻城必克,可是如果攻城之战,伤害到我的部属的话,那我宁可选择不攻城。实话跟你们说了吧,在我眼里,即使是一万座城池,也比不了你们这些忠勇猛将更值钱……所以我决定,这个城,咱们不攻了,就留给崇祯吧。”
史书上说,皇太极慷慨激昂地说完这番话,“遂止弗攻”。然后史官评价说:“呜呼,噫吁戏,呜嗷……圣人智勇天赐,犹审几遵养如此,唐之太宗宋之太祖,瞠乎后矣……”
可是史官这么瞎掰,蒙得了别人,却蒙不了我们。先不要说皇太极的文治武功,与唐太宗宋太祖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他差得太远,单只说他不攻打城池一事,是不是原因只是担心部属的伤亡呢?
没那事!
攻城或是不攻城,这个纯粹是基于战略的全盘考虑。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官来说,如果这座城池应该攻打,那么哪怕是部属死光死绝了,这城也是要攻的;反之,如果这座城完全没有必要攻,那指挥官就算是吃得再饱,也撑不到攻城这份上来。
那么这座城,到底是该攻还是不该攻呢?
这个故事还没完……天聪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与明巡抚袁崇焕书,申讲和议。崇焕信其言,故对庄烈帝有“五载复辽”之语,实受文皇绐也。帝乃因其不备,假科尔沁部道,自喜峰口洪山入,明人震惊,蓟辽总督刘策潜逃。帝率八旗劲旅抵燕,围之匝月,诸将争请攻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因解围向房山,谒金太祖陵返,下遵化四城,振旅而归。伟哉帝言,虽周武观兵孟津何以异哉?明人罔知深谋,如姚希孟辈,反谓本朝夙无大志,真蠡测之见。这里说的还是这件事,要攻的,还是同一座城。但是在这里,皇太极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这一次皇太极说:“兄弟们啊,实话我跟你们说了吧……我们要拿下这座城,真是太容易了。可是我们拿下这座城干啥呢?要知道,如今的大明,四方疆域仍然稳固,名臣宿将仍然骁勇,绝不是你拿下人家一座城池就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再者说了,如果我们真要是拿下这座城的话,粮草的问题如何解决?到时候人家四面八方的勤王大军,络绎不绝地开了来,你拿什么来守住这座孤城?与其攻打一座根本不可能守得住的城,还不如留下城里的活口,让他们自己死磕去吧,等他们自己把自己搞得七七八八了,咱们再来收拾局面……”
这才是皇太极不肯攻城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不想攻,而是攻下来也没什么好玩的,还不如不攻。不攻也就算了,他偏偏还跟部属们瞎扯,说什么他爱惜部将的忠勇,担心部属的伤亡……说得像真的一样。
或许有人会认为,皇太极声称担心部属伤亡的说法,只是出自于本能的虚伪,目的是收买人心。这固然是不错,但是我们要知道,皇太极此人,对于收买人心,有着比较严重的嗜好。
《满洲秘档》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皇太极40岁的那一年,他老兄带了扈从,亲自去费德里山打猎。当时的情形是这样,他自己引弓搭箭,全神戒备地走在前面,到处寻找目标。他的一名侍卫,名字叫詹士谢图,距离皇太极约有二十步左右的距离,骑在一匹马上,也在东张西望。忽然之间,詹士谢图的眼睛,与树林中一双温柔的目光相遇了。
那是一只凶猛的老虎。
詹士谢图刚刚认出这是一只老虎,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这时候就听“嗖”的一声,也不知谁这么缺德,猛的一箭射了过来,老虎顿时大怒,咆哮一声,凌空一跃扑来。詹士谢图既然身为御前侍卫,那身手是相当的不凡,叫一声,来的好……妈呀!已经被老虎扑下马去,按倒在地。
有可能詹士谢图大声地呼喊救命,但也有可能他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与老虎展开了*搏击,到底是哪一种可能,书上没有记载。
史书记载的是皇太极,他是理所当然的主角,聚光灯要打在他的身上才对。詹士谢图,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匪兵甲……
但皇太极发现詹士谢图被老虎按倒在地,当即发出了一声呐喊:“呔,兀那花尾巴大狸猫,不得伤我的侍卫……”并勇猛地向老虎扑了过去,打算揪住老虎的花皮盖,打这家伙个半死,老虎分明是被这只彪悍的灵长类动物吓坏了,竟然跳起来,远远地躲开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只老虎最终未能躲得过去,“詹士谢图幸未大伤,虎为御前众侍卫射死……”
这又是一段皇太极勤政爱民、爱兵如子的历史性记载,尽管这里边破绽极多,比如一只老虎会不会被一个疾冲过来的大活人吓得掉头飞逃?要逃到多远,才能够任由侍卫们引弓搭箭、一通乱射并保证不会射到皇太极的屁股上……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无法追究了。我们要追究的是,皇太极何以喜欢让史官给他记录这些不着边际的糗事儿?
说这些记载不着边际,那是有缘故的,因为在《满洲秘档》中,类似的怪异记载很多,而且多不可信。
比如说,曾经有一年,有一个捕鸟人,逮到了一只稀有的铜嘴雀,就把这只倒霉的鸟装进笼子里,兴高采烈地给皇太极送去。可是皇太极却说什么:“这只鸟儿啊,叫得是挺好听,可以让人耳朵一新……不过呢,有一个教训大家可别忘了啊,玩物这东西,可是丧志的……把这只鸟拿回去,以后谁再逮到这东西,别再给我送来了,我不要。”
这段记载,十足十的抄了唐太宗玩鸟的故事。贞观年间,唐太宗就喜欢玩鸟,可是名臣魏征专门跟唐太宗过不去,有一次,唐太宗正玩着自己的鸟,这时候魏征来了,唐太宗心里发慌,害怕魏征发现,就急忙将鸟藏在了自己的衣服里,却不料魏征早就发现了,偏偏装出不知道的样子,故意揪住唐太宗东拉西扯,等他扯得开心走掉之后,唐太宗再瞧瞧自己的鸟……死鸟!
但是,关于唐太宗的这段记载,突出的是名臣魏征的形象,明显有着抹黑英明领袖唐太宗的意图。等到了皇太极这里,他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他要将聚光灯全部打在自己身上,只让观众看到他自己的光辉形象。
但是皇太极却忘了,像唐太宗玩鸟之事,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君王吗,就是一个玩鸟,不是在后宫里玩,就是在朝堂上玩,谁也管不着。可等皇太极只顾突出自己的时候,破绽就出来了。
这个破绽,让我们发现这样一件史实:皇太极本人,是一个成功的演员,一个在他的人生游戏之中,完美地出演了他的角色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