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人物卓别林喜剧电影 两大艺术特点赏析
问题描述:
卓别林影片,大多有如下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一,有深刻尖锐的社会批判精神。它们揭露了工业化时代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和被压迫者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答
其一,有深刻尖锐的社会批判精神。它们揭露了工业化时代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和被压迫者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其二,喜剧电影大多带有悲剧色彩。以夏尔洛这一流浪汉为例,他是卓别林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喜剧形象,但这一喜剧人物不同于一般喜剧形象,他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甚至可以说在本质上是悲剧性的。他时运不济,饥寒交迫,但他又是乐观、倔强的,敢于以弱小的身躯同恶*斗,而且往往会取得出乎意外的胜利。作为演员,卓别林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则常常以大胆创新的“嘘头”去体现人物的性格。他那滑稽、笨拙且变幻莫测的形体动作,将对立的因素在艺术创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经久不衰的传世杰作。卓别林的喜剧影片尽管是无声片,但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据统计,他的每部影片平均拥有3亿观众。
说到电影喜剧,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 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谈论查利.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利.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
卓别林的喜剧影片,大多有如下独特的艺术特点:
其一,有深刻尖锐的社会批判精神。它们揭露了工业化时代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和被压迫者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其二,喜剧电影大多带有悲剧色彩。以夏尔洛这一流浪汉为例,他是卓别林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喜剧形象,但这一喜剧人物不同于一般喜剧形象,他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甚至可以说在本质上是悲剧性的。他时运不济,饥寒交迫,但他又是乐观、倔强的,敢于以弱小的身躯同恶*斗,而且往往会取得出乎意外的胜利。作为演员,卓别林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则常常以大胆创新的“嘘头”去体现人物的性格。他那滑稽、笨拙且变幻莫测的形体动作,将对立的因素在艺术创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经久不衰的传世杰作。卓别林的喜剧影片尽管是无声片,但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据统计,他的每部影片平均拥有3亿观众。
说到电影喜剧,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 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谈论查利.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利.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
答
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卓别林(1889--1977)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他的童年动荡不安,10岁时他就进了一个滑稽剧团充当演员,开始独立谋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1913年他随团去美国演出,其间与启斯东公司签定了合同,开始在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剧片《谋生》问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阵雨之间》中首次登台亮相,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答
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离开美国。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