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平、李少红:做干干净净的电影颁奖礼
在本届盛会亮相之前,新浪娱乐独家对话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导演何平、李少红,介绍表彰大会“复活”经过,披露奖项评选方式及出炉全过程,详解植入广告与商业元素的空间划分。影片先后在温哥华、釜山、香港等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
年度表彰会重见天日,何平李少红高举纪念杯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海报
2010年度表彰大会海报
对话:魏君子
每隔两年分别在内地、香港、*三地轮流举办的“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此番花落内地,即将于1月10日在海南拉开帷幕,150位两岸三地著名导演将齐集一堂。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届盛会将同时举办“2011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分别评选出年度导演、年度影片、年度青年导演、导演眼中的男演员、导演眼中的女演员、年度编剧、年度港台导演、杰出贡献导演等诸多奖项。
这并不是年度表彰会的首次亮相,在200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就曾经举办过一次,此后因种种原因奖项停办,一直到2011年,才重新开张,再度评奖。“6年一盛会。”导演李少红如是说。与此同时,要干干净净地评奖,不渗透商业元素,连评委会主席何平导演都要到最后揭晓才能知道评奖结果,也是“2011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的一大特色。
在本届盛会亮相之前,伊秀娱乐独家对话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导演何平、李少红,介绍表彰大会“复活”经过,披露奖项评选方式及出炉全过程,详解植入广告与商业元素的空间划分。
目录
【壹】导演协会诞生记
【贰】独家对话
初衷:用专业目光审视年度 中断:第一次颁奖礼很成功
复活:行业需要榜样的力量 评选:按国际惯例投票评奖
赞助:与评奖空间划分清楚
【叁】盛会解读
1、大陆导演坚持人文思考 2、*导演解决双赢困境
3、制片人以什么姿态抢钱 4、降低导演协会入会门槛
【附录】
1、研讨会主要议题 2、评委会导演简介
导演何平是本届表彰大会评委会主席
李少红也是早期导演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
【壹】导演协会诞生记
“今天到何平那儿开会,何平请客,明天到少红那儿开会,少红请客。我们整个导演协会,只有一个秘书是领工资的,剩下所有人都是义工。”导演何平如是说。
他口中的“导演协会”,全称叫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成立于1992年,是在民政部正式注册。在此之前,香港、*都已经成立了工会性质的导演组织,只有大陆还没有。两岸三地的导演们若想要建立对话、沟通交流,大陆方面尚没有相应对接的组织,于是当时几个导演提议,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个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而且这个协会不属于影协,而是独立的。
后来,谢晋、谢铁骊、滕文骥、谢飞等导演牵头,报到相关部门,“我跟建新、少红那时也是第一批的创始会员,当时我们还年轻。”何平回忆,当时这个协会叫什么名字,让大家觉得很麻烦,原因在于名称中不能带有“中华”,因为这个组织的管理不涵盖香港、*、海外,所以,得叫“中国”某某协会,而中字头所有的协会必须由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签字才可以。那时候,一些资深的老导演辗转找到了当时的李岚清副总理,由他批准后,成立了中国电影人导演协会。
一个可为三地电影人对话提供平台的民间机构就此诞生。研讨会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原定是三地每年轮番举办,第一届香港,第二届*,第三届大陆,结果导演们工作太忙,每年碰头成了奢望,于是改成了两年一办,三地6年一个轮回,导演们聚在一起,来一场畅快对话。
“研讨会是我们导演协会主要要办的事情之一,其次成立这个导演协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方向,就是要替导演维护权利,所以导演协会就有了法律顾问。因为现在香港、*的导演来大陆拍戏的越来越多,他们对大陆的东西不太了解,所以就这么相互配合。”导演何平介绍。
导演协会成立至今已有19年,在这其中,协会的领导层经过了许多次换届,执委会也宣告成立,越来越多地区的导演们加入其中,峨影的、西影的、广东珠影合八一厂的,他们将各地区导演不同的声音带到协会里来。入会标准也在逐渐降低,以期给新生代更多机会,“(两岸三地)未来只有一个导演协会,那是最好了。”何平说。
【贰】 独家对话
初衷:用专业目光审视年度
伊秀娱乐:为什么要举办年度表彰大会,进行评奖?
何平:我们一直想做一个行业内的表彰会,大陆有各种各样的奖。这些奖大部分不能代表我们职业的声音。我们不是否定那些奖,每个奖标准不太一样。在美国,奥斯卡很有权威,全世界都在关注,金球奖又代表媒体的声音。这两个奖,既囊括了全世界媒体的声音,又囊括了美国电影学院的声音。为什么美国最重要的奖是行业奖,是摄影工会、演员工会、导演工会的奖,其实这些奖对从业人员是最重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做一个?我们更注重专业性,更注重在电影美学方面的探索,任何风格我们都不排斥,只是要从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这是我们评这个奖的初衷,用导演群的目光审视年度电影,表达出我们的声音和观点。
我们有一个评奖的基本规则,什么影片可以入选,我们坚持一点,就是电影要为大银幕观众服务。就是说你拍了一个电影,不能没放过,没有为观众服务过,这是不行的,不能只在电视台放,或者在地铁里、公车里、长途车上放,这种电影中国很多。中国的电影有四分之三是这样的,这些电影因为制片人、发行人方方面面的问题,没有办法进入院线,就没有一个发行年度,所以我们规定要在一定年度内,要在35毫米数字或者是胶片电影院里发行的电影。当然发行的影片都是经过*审查通过的影片。这有点像美国,你必须要在商业院线发行7天才有资格参赛,奥斯卡、金球奖都是这样。这鼓励任何一个作品是要为大银幕服务。
有些电影拍的很好,过去也有一些地下电影,但是不跟观众见面,圈内再好的评价,跟老百姓的生活没关系,跟普及电影文化,提高电影文化欣赏的能力没关系,我们不鼓励。我们鼓励什么呢?要鼓励坚持在电影院放自己作品。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只要在一块银幕上发行过,你都有资格。
如果我们不鼓励,可能所谓的地下电影就越来越多,就变成我们年轻的梯队没有办法通过大银幕的考验而成长。所以在院线发行的平台上鼓励他们。
中断:第一次颁奖礼很成功
陆川与田壮壮都曾获得过年度表彰会的奖项
伊秀娱乐:05年办了第一次颁奖礼,当时是怎样的情况?为什么后来中断了呢?
何平:第一届表彰会很成功。为什么?那时候把年度导演奖授予了田壮壮(《德拉姆》),这个纪录片特别好,在当时那个年代,市场也刚刚复苏,这个影片在院线坚持了很长时间,那么好的纪录片,能在院线发行这么长时间,不在乎票房,在乎的是我们在呼唤,我们电影市场复苏的同时,不要忘记电影这门艺术的责任,艺术文化自身应该有的这些价值和元素,仍然要保留在电影里。拍文艺片,拍商业电影,都要把电影的最根本要表达的东西带进去。这个是我们导演协会要坚持的。
当年,青年导演奖给了陆川(《可可西里》),当时还有徐静蕾导演(《我和爸爸》)与陆川在评委会竞争激烈。徐静蕾的片子我们都喜欢,《可可西里》也很好,后来评委会投票还是给了《可可西里》,觉得它关注的东西,可能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观众很难想象到的一种生存状态。完全没有社会支持的这么一批执著的人,去维护那个环境的生态,同时表现出代价与残酷性。当时我们觉得这点是有价值的,也许作品的生命力更长久。后来我们发现这些鼓励,这些奖都非常重要,尤其对年轻导演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李少红:05年那次完了之后,年度奖就不让办了,那时候国家管理严格,不让颁那么多奖。协会是通过这种活动,希望行业里有凝聚力,能保持一种行业的理想。因为这种协会不赚钱,没有任何商业色彩,所以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凝聚力和维权,也希望能通过活动,相互鼓励,互相交流,所以我们想办年度表彰。另外还要做一个行业的规范,还有就是一个权威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发布和归纳行业信息,这些对于社会还是有现实意义。
复活:行业需要榜样的力量
年轻导演宁浩也是本届年度表彰会评委之一
伊秀娱乐:今年能够再度举办年度表彰,这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奖项设置有什么变化?
何平:经过4年多,我们一直想恢复,不能叫奖,那就叫表彰。导演协会年度表彰,我们最起码是很严肃的对待这件事情,我们不设技术奖,只有纯创作型的奖项。上一届,因为是刚开始,我们只有5个奖,这次增设了年度影片和年度编剧;还增设了年度港台导演。这个其实很重要,原来没有,后来我们反复讨论,觉得还是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有大量的香港导演和个别的*导演,已经来大陆发展了,他们的投资是大陆的投资,他们用的演员也大部分来自大陆,编剧现在也不分了,他们不是本协会的会员,但是他们为华语电影在大陆市场贡献了近40%的票房(每年不等),支持着内地电影产业,我们对这些港台导演,必须给予鼓励和表彰,所以就设了年度港台导演奖。但是我们有一个条件,参评的影片必须得在内地院线本年度内发行过。我们还是坚持要为内地大银幕观众服务。我相信,我们的奖如果办的很成功,将来很多导演都会在乎,鼓励三地导演为华语片贡献才智。
后来我们把终身成就奖改成了叫杰出贡献导演奖,我们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给谁终身成就奖都感觉到得奖人要退休了。有了杰出贡献导演奖,这个就没有年龄限制了。有些人拿这个杰出贡献奖,也许他就是在某一个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甚至我们可以给大学的教授,只要是我们的会员,导演系的教授培养了很多好学生,这些人也会有机会得奖,杰出贡献就把这个范围放宽了,让更多人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个奖项的评选中。当然这个奖不是评委会产生的,是由执委会和评委会共同产生的,不是评出来的,是由执委会提名,再经过评委会讨论。
电影这两年在中国确实发展很快,但是同时也带来很多糟粕,除了好的电影占主流以外,还有很多烂片,靠什么来过滤这些东西?导演协会颁这个奖,我们还是要从导演的群体,鼓励什么样的影片进入好的市场、进入良性的市场,促成这个良性循环。我相信所有导演是有荣誉感的。如果那个导演拍了垃圾烂片,在导演协会这表彰上,就不会有成就。不管你几亿票房,你在导演圈中还是被鄙视的。怎么杜绝烂片,我们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很明确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李少红:我们希望奖项公正,不受外界和商业的影响。别的奖项之所以有争议,还是因为不够纯粹,没有从公正的平台上发出来,有太多的因素在影响它。我也同意奖项不能滥,但也得有一个榜样,才能比较出来。大家都说奖项不公正,那是以后不办了?还是需要办一个好的?我们一直跟*去争取,大家还是需要鼓励,觉得这个行业还是需要一个榜样的力量。咱也PK嘛,哪个奖办得好,咱就支持哪个奖。
伊秀娱乐:在评委会的组成方面,是怎样设置的?
何平:我们评委会的组成是非常全面。每届的评委会主席是由协会执委会选定,并不完全代表权威性,更多的涵义是评委会召集人,这届是我,我就要担负起责任,我们的评委首先要年轻化,要代表不同的声音。40年代的导演有2个,50年后的有壮壮导演,我和少红导演,剩下4个全部是年轻导演,比如贾樟柯、陆川、宁浩、万玛才旦导演,就变成了一个金字塔,评委会9个人是代表不同年龄段的导演,而且我坚持尽量在一线拍片的导演中产生,避免有些评奖活动当评委的全是一帮远离一线创作或者对电影这门艺术完全不懂的人在假装说些内行的话。所以,有些奖越办越没有权威,越来越没有了起码的尊严。
我给宁浩打电话,请他来当评委,他说我这么年轻,评委都是老师辈,不好讲话,我说导演协会的奖很单纯,请你来就是要把你这个年龄段导演的声音带进来。像贾樟柯成功的文艺片导演,要把他的声音带也进来,少红对市场比较了解,要把市场带进来。大家把不同的对于电影的看法和声音都带进评委会,在这样的气氛中讨论每一部入选影片,直到产生结果。
当然,电影的生产也是有大年小年,好片子多评选的难度和争论的激烈就大。我们的入选影片的日期很简单,从2009年12月1号到2010年的11月30号中间的作品。因为11月30号以后上话的作品,发行要拖到1月份。《让子弹飞》、《赵氏孤儿》等等将在下一年度参评。
伊秀娱乐:以后表彰大会预计每年举办?
何平:每年。导演协会每年有一个年会,上午年会,要有选举,要通过一些议案,晚上就颁奖,每年就是要做这么一件事。赶上三地研讨会,我们的规模大一些。我们有一个大的圆桌会议,大概200多会员,每年到场100多人,加上一些获提名的,还有一些电影界的制片人,差不多200来人,每年搞这么一次,然后我们就是颁布年度的表彰,纯粹行业内部的。
评选:按国际惯例投票评奖
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入围本届年度表彰
《月满轩尼诗》是本届表彰会港台作品代表
老谋子的《山楂树之恋》能否斩获奖项?
伊秀娱乐:奖项的评选过程是怎样的?
何平:大概110多部影片中,由执委会推荐30—40部,提交给所有的评委看,看完以后,所有的奖项要产生在这些片子里,如果他们仍然认为有被漏选的好作品,每一个评委有一个名额,可以推荐到评选片目,而且所有评委推荐的影片是评委会无权拒绝的,这样更*。看完以后,我们会有两次讨论。第一次是一个排除法,哪些影片,我们认为质量不够,可能先剔除出去10—15部,然后剩下的,我们认为都有机会,因为这个机会不是整体的,有可能这个影片其他不行,但是演员好,我们有演员奖,它就可以进来。而且我们不叫男主角女主角,我们叫导演眼中的年度男演员,年度女演员,不一定是主角,可能是配角,只要出彩,表演上有着很棒的贡献,都有机会。这样的话,我们评委会先要有这么两次会议,后面就是逐部讨论,每个人要决定出三个提名来。我们就要记提名得票数,比如说9个人,你提出来每一项名额,你自然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评委都有。9个人一旦把这个东西摊开以后,大家讨论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要讨论的对象。
比如说大家提到的有竞争可能性的大概有6部电影,这6部片子作为要讨论的影片,大家发表意见以后,就开始不记名投票,大家就把心目中应该获得提名的三个名额全部用掉,然后提名就产生了,我们就会把提名公布,最后一轮的投票是在颁奖礼前6个小时,基本上按国际惯例。评委要在一个地方做最后一次投票。有会计师事务所来统计,我们不参与。完了以后,他们会把这些票封到信封里面交协会备查,同时讲获奖人打印在卡片上放入开奖的信封中,火漆封口后带到表彰大会盛典的现场,依次交给开奖人。这过程我们都不参与也不知道。只有到颁奖礼现场信封打开的那一刹那,开奖人宣布信封里面内容时才能知道结果。连我这个评委会主席也是那个时候才知道。
伊秀娱乐:内地评电影奖,这种方式是第一份吗?
何平:我估计是第一个。整个流程全部由国际财务公司执行并监管。第一届也是这么做的。所有人真是要盯着表彰大会。而且我们所有来监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级别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是普通的工作人员,而是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这么大的秀必须要是国际合伙人在场的情况下执行,他们这些人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会计师,地位非常高,圈里赫赫有名。
赞助:与评奖空间划分清楚
伊秀娱乐:有些观众觉得,国内的有些奖项评奖结果可能跟赞助机构有关系,这次导演会论坛和年度表彰比较隆重,也是需要一定的赞助,如何协调商业元素与奖项公正?
何平:我们所有的赞助商跟我们的评奖,和讨论的话题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第一届就是这么办的,办的很成功,商家觉得这个是行之有效的,任何的赞助商在好的环境里,他们就会做好。如果你给了他一个烂环境,他立刻会有很多要求。我们做到在现场都没有一个赞助商的LOGO,只在新闻中心有,我们的原则就是你愿意赞助就赞助,不愿意赞助拉倒,我们的条件是不变的,不讨论的。
我们是非盈利的,清水衙门,我们都没有工资的,都是打义工。比如说今天到何平那儿开会,何平请客,哪天到少红那儿开会,少红请客,我们整个导演协会,只有一个秘书是领工资的,剩下所有人都是义工。这是全国的协会没有的。我们不仅要搭工夫、时间,等于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办公室人动员起来,当然还动员了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些学生当义工,一些研究生来帮我们。包括我们用的公关公司都是免费的,我们没有钱,只能是尽义务。
李少红:我们对所有的赞助和招商有严格要求,把商业空间和评奖空间划分清楚,这样就不会渗透了。有一些领域是让它干净的,比方说评委会的领域,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商业渗透的,让它纯粹,也就是规则必须公平。除了我们之外,要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有第三方的监督,等于他要负法律责任。再有就是我们整个媒体传播的平台,杜绝冠名,在我们的晚会现场和所有的公共领域里面,评奖里面,不允许有任何商业因素进入。
话说回来,为什么要赞助我们,是我们资源本身的优势,可以体现软*,提升品牌和企业的文化形象。另外可以设计符合产品的商业空间和领域,做到自然合理的结合。这样得到的无形资产,比一个产品放桌子上拍一个镜头,宣传力度要大得多,因为你跟一个最优秀的精英群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对产品本身就有文化形象的提升,不是简单功能性的介绍,不是硬广,是文化形象的软广,企业得到的回报的价值是无形的,是品味,是那些硬广难以起到的作用。所以要给商业划分和设计一些区域,这些区域要设计得好,人性化、文化感,商家还是很乐意接受的,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品味和产品形象价值,他们很满意,媒体也满意,不会说植入广告很生硬,这确实需要有一个设计和一种坚持。这一次颁奖更纯粹了,这次基本上都是和电影有关的企业赞助,干干净净地评奖。
伊秀娱乐:有些电影奖项会出现双黄蛋,是不是跟电影公司赞助有关系呢?
李少红:其他评奖活动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评论。但我们的活动,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也没有这种协议,绝对干干净净,没有一家赞助商提出过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其实形象面貌要正,大家就不会开这个口。我们几个出去拉赞助的人也会跟对方说,我们要做一个自己的真正能相互鼓励的活动,你愿不愿意赞助导演协会,大家都说好事儿愿意支持,是无条件地支持,只是提出“导演,能把我们的LOGO放在上面吗?”我说当然啊,海报上肯定有,他们说谢谢,这就够了。然后我告诉他们,你们的片子如果有提名,要保证演员和创作人员都来,他们就去努力安排。
这是个非常干净的评选,也是导演协会的气场。我相信,05年的头开的好,我们要延续这么办。其实商业的模式多种多样的,如果结合好了,大家是会互相提升的。
伊秀娱乐:最近关于广告植入的话题比较热,您如何看待影片中的广告植入现象?
李少红:其实公平地讲,广告植入在国际上是非常常见的方式,这不是中国人创造的,但我们不能不管合理不合理,就植入。比如《欲望城市》,零成本,就是靠广告拍的片子,但他就是拍的很好,你会觉得这真是很好的平台来发布这些服装,结合的好。他们的广告植入特别巧妙。我们国家电影制作里,广告商要求必须多少个镜头,必须LOGO放到哪儿,生硬的量化,把这些艺术家弄得很没辙。比如冯小刚就为此摔过杯子,我觉得他也很无奈。但是商家讲,必须近景特写两秒钟,那能好看吗?那不是硬广吗?
应该是很人性的植入,文化感艺术化的植入,才能体现出软实力。但真正到植入的时候,商家就会拿尺子量,我们都是拍电影的,对这个都头大。比如商家要求每集不能少于4分钟,特写必须要有5个,每一个特写不能短于4秒钟。我认为哪个导演都不反对植入,但谁也不愿意这么生硬的植入,创作者特别痛苦。
【叁】 盛会解读
何平解读研讨会及表彰大会诸多亮点
“我们都把自己的工作停了干这个事,为什么?它有意义,不是说我们非得弄一个另类的。”本次活动评委会主席何平如是说。
这意义便在于,中国电影若想有长足的发展,良性的循环,导演是其中关键,“你把导演队伍建设好,中国电影就没问题。”何平说。即将于1月10日在三亚揭幕的“第11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将齐集150位著名导演,开展为期三天的探讨与交流。导演们来自两岸三地,分别带着各自不同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主办方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正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碰撞与交流,让三地导演们从商业化、艺术性等多种层面彼此促进,相互学习。
大陆导演坚持人文思考
何平:内地的导演要解决的普遍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过强的人文思考,我们的创作主体,我们的创作权力如何,这是我们要坚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如何跟商业、市场做最好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困境,尤其是年轻导演的困境,大量的低成本艺术片,有意义吗?香港导演在这方面有很多很好的成功经验,他们能够迅速的适应内地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就希望香港导演能够把这些经验介绍给大家。
*导演解决双赢困境
何平:怎么构成双赢,是*导演的困境,因为*的投资少,市场萎缩严重,你要想吸引大陆的投资人投*导演的作品,不是说一定要拍大陆题材,但是在题材的开发上,要考虑到如何让双方共赢。我们研讨的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前面走过很多弯路,像许鞍华早年在内地拍了一些电影,大陆的题材,不成功,还得拍香港她熟悉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两年香港导演的进步在哪儿?他们还回到了香港人熟悉的生活里面,去拍一个香港和大陆都能看的电影。像尔冬升的《窃听风云》,故事完全发生在香港的,但在内地发行的也很好。这是香港导演的经验,大家要共享。大部分导演要身兼执行制片人,甚至有人兼职监制、编剧,导演背了很多包袱工作,不像国外那么专业。这样的话,大家互相介绍一些经验。我们觉得整个的研讨会,交流都会很有意义,对有些导演的未来发展会有启发。
制片人以什么姿态抢钱
何平:在研讨会中间,还有与*主管官员的对话,有跟电影投资人、制片人的对话。比如说,大家都希望杜绝烂片,不是从导演这开始,是要从投资人、制片人那里开始,任何一部烂片的出现、产生都是投资人、制片人最后下的开拍令,而不是导演。尤其是大制片公司。如果说我们每一个大的制片机构,暑期、十一和贺岁三大档期,都保证有高质量的作品投放市场,中国电影会很好。现在是有些烂片也投放在非常好的档期,这就瞎了。所以我们也需要跟投资人和制片人对话,你投什么样的戏放在多么重要的档期,自己心里要给自己的企业树立一个高的要求。谁都愿意抢钱,但是以什么姿态抢,这是不一样的。
降低导演协会入会门槛
何平:我们现在和相关部门沟通,因为香港已经回归这么多年了,有没有可能,香港导演协会的会员也可以申请加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未来三地只有一个导演协会,那是最好了。同时,我们也降低了导演入会标准,无论是数字还是胶片电影,只要是在商业院线发行过的,一部就有资格申请入会。原来是三部,现在是一部。这个实际上是给新生代导演创造一些机会。要不然大家都闭门造车,互相不交流。导演协会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今年接到很多不是会员的年轻导演要参加这个研讨会。但参加‘两会’去三亚的必须是导演协会的会员才可以。很多还没有入会的,我跟他们讲,你们赶紧要找推荐人,要两个推荐人,然后你发行过作品报给协会,我们还要跟发行公司核实你的电影上映日期,还是有一点点门槛,不是完全没有门槛,总而言之是要强调为大银幕观众拍电影的理念。
附录
1、研讨会主要议题
(1)在坚持导演创作的主体意义和艺术权利的同时,如何适应市场的商业化需求。
(2)坚持自身的创作优势的前提下开拓市场。
(3)*导演如何与大陆合作,寻找切合两岸共赢之路。
导演与媒体圆桌会 议题:
(1)导演作品的本质与媒体正确读解的缺失。
(2)商业性为主导的环境下媒体如何也能继续坚持电影作品中的文化性。
导演与投资人对话 议题
为了华语电影的持续繁荣,杜绝滥片和低俗作品流入市场,投资人是关键所在,应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2、评委会导演简介
擅长艺术片拍摄的贾樟柯是本届表彰会评委之一
何平
1957年生于北京,1979年开始涉足电影,担任过场记、副导演、联合导演等。1986年正式成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1988年独立执导影片《川岛芳子》,1990年执导的《双旗镇刀客》,因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在国内外引起轰动。随后导演了《炮打双灯》和《日光峡谷》。这两部作品参加过重要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过多项大奖。1998年出任哥伦比亚电影制作(亚洲)顾问,致力于华语电影的开发制作与国际合作,其间策划和监制了影片《大腕》、《手机》、《可可西里》等。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评委,在电影投资、制作、发行和整体运作方面也有着资深经验。
代表作品:《双旗镇刀客》(1990年)《炮打双灯》(1993年)《日光峡谷》(1995年)《天地英雄》(2003年)《麦田》(2008年)
郑洞天
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1962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3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剧本编辑,1976年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2年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1981年执导第一部故事长片《邻居》并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多年后执导的《*往事》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及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代表作品:《邻居》(1981年)《鸳鸯楼》(1987年)《人之初》(1992年)《*往事》(2004年)
吴天明
1939年生于陕西。197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1979年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成为*刚结束时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作品。随后独立执导了《没有航标的河流》,获得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老井》是他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导演的巅峰作品之一。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任西影厂厂长,大胆扶植了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黄建新、何平、顾长卫等一群年轻人,并荣获了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没有航标的河流》(1984年)《人生》(1984年)《老井》(1987年)《变脸》(1994年)
田壮壮
1952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导演了中国第一部青春歌舞片《摇滚青年》;1993年执导《蓝风筝》,之后被禁拍片十年之久。2002年田壮壮回北京电影学院执教,担任导演系研究生导师和系主任。此后拍摄的云南地理、历史、人文纪录片《德拉姆》,获得了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年度导演奖”。
代表作品:《猎场札撒》(1984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1993年)《小城之春》(2001年)《吴清源》(2004年)《德拉姆》(2004年)《狼灾记》(2008年)
李少红
1955年生于苏州,是中国第五代最著名女性电影导演。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8年执导处女作《银蛇谋杀案》;1990年,影片《血色清晨》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1992年执导《四十不惑》,获瑞士洛迦诺国际影评人奖。1994年执导《红粉》,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1998年《红西服》荣获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代表作品:《血色清晨》(1990年)《四十不惑》(1992年)《红粉》(1994年)《红西服》(1997年)《恋爱中的宝贝》(2004年)《门》(2007年)
贾樟柯
1970年生于山西。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年拍摄了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之后拍摄了成名长片《小武》,获得多个国际大奖。《站台》、《任逍遥》、《世界》等作品进一步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导演的杰出地位。2006年的故事片《三峡好人》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奖。
代表作品:《小武》(1997年)/《任逍遥》(2002年)/《三峡好人》(2006年)/《二十四城记》(2008年)/《海上传奇》(2010年)
万玛才旦
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多次斩获大奖
1969年生于青海。于2002年投身影视编导工作。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获得第二届亚细亚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5年,将短片《静静的嘛呢石》扩展为长片,成为第一部完全由藏人拍摄的电影长片。影片先后在温哥华、釜山、香港等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
代表作品:《静静的嘛呢石》(2005年)《寻找智美更登》(2007年)
陆川
1971年生于*。2001年导演处女作《寻枪》,获得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之后的《可可西里》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并在国际影坛展露锋芒,同时还获得了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年度青年导演奖”。2009年的《南京!南京!》使他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宁浩之后,成为第五位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代表作品:《寻枪》(2001年)《可可西里》(2003年)《南京!南京!》(2009年)
宁浩
1977年生于山西,首部导演处女作《香火》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之后的《绿草地》,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2006年,在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植下,宁浩拍摄了轰动两岸三地的《疯狂的石头》,成为年度黑马。2009年宁浩拍摄《疯狂的赛车》,使其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代表作品:《绿草地》(2004年)《疯狂的石头》(2006年)《疯狂的赛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