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发型不落后 潮流发型依旧时尚
昨天下午,本报“岁月如歌喜迎城庆”老照片回顾展走进施井社区,很多居民不约而同晒出了老照片。其中,家住施井小区23幢的吴文彩和岳士林夫妇带来了四本厚厚的影集.
昨天下午,本报“岁月如歌喜迎城庆”老照片回顾展走进施井社区,很多居民不约而同晒出了老照片。其中,家住施井小区23幢的吴文彩和岳士林夫妇带来了四本厚厚的影集,里面放着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人物照。居民讲述,50年代,小女孩盘对称发球,男子梳“三七分”,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施井社区,今年65岁的岳士林告诉记者,夫妻俩都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从小住在老城区,对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我1951年出生,老伴1943年出生,比我大8岁。”提起50年代的装扮发型,岳士林回忆,虽然那时家境不算富裕,但母亲总把她打扮得美美的。还记得8岁那年,母亲见别人家姑娘头上盘两个对称发球,于是紧跟潮流,将岳士林头发两边盘成球状,并用红绸带扎起来。岳士林至今还记得,自家附近有理发店,但规模并不大,只有十几平米。她和家人平时不怎么光顾,但每到过年前,母亲都会带她到店里“奢侈”一把。“以前流行在额头前烫个‘小头箍’,相当于今天的刘海吧!”岳士林说,那时电烫要3—5毛钱,对家人来说已经很贵了。至于男式发型,一旁的丈夫吴文彩笑言,50年代末,自己刚进厂工作。“我对发型也很讲究,喜欢弄个‘三七开’小分头,并用发油搽一层,更显透亮。”吴文彩说,很多年纪相仿的小伙子都这样打扮,彰显青春活力,又显得“霸气”。80年代,发型更加多元化,“橡皮筋”是扎辫标配,“*”过后,很多女孩紧跟时代脚步,发型、头饰越来越时髦。岳士林说,相较于*前女孩爱梳长辫的风格,七八十年代,她们的发型更加多样化。
“满大街女孩子长短发都有,她们用五彩绳绸、蝴蝶结作为头饰。”岳士林说,即便如此,最普遍的头饰和扎辫工具还是橡皮筋,颜色有黑、红、棕等,操作方便。从几岁大的小女孩装扮来看,也不像过去那样“攀比”。“过去认为,将小女孩头发盘成球状,或用彩绸扎辫就是美丽、富贵的象征,后来这样的装扮逐渐减少。”岳士林回忆,从小女孩装扮来看,父母开始考虑什么样的发型适合孩子,不再一味“跟风”。此外,逢年过节,父母还会准备小彩盒,给女孩脸上搽上胭脂,更显靓丽。90年代,卷发、披肩发等成时髦的标志,90年代后,随着大小理发店的增多,继续将时尚潮流推向高峰。岳士林回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独辫子”、“披肩发”、“卷发”等各种各样发型相继出现,女子装扮选择更加广泛。“那时披肩发最流行,深受十几岁至二十多岁女孩追捧。”令岳士林印象最深的是,她也将头发进行染烫,形成卷发等独有风格。
“卷发在旧时代长辈们眼中可能显得不伦不类,但新时代就是时尚的象征。”独特回忆,理发师“串门”做生意,露天剪头很有趣,岳士林丈夫吴文彩介绍,六七十年代当兵后,头发基本以小平头为主。等到80年代后,他经常在扬州一些古街巷发现,有一群年纪较大的理发师奔走大街小巷,专门上门服务。“他们提着小箱子,里面放着理发工具,尽管简陋,但现在回味起来感觉很特别。”吴文彩说,这些理发师大多到了退休年纪,为了谋生才串门服务。他回忆,理发师拉到生意后,便露天展示手艺,要价很便宜,理发速度大约10分钟左右,很多男子觉得方便,就让他们理。进入新时代后,随着街头巷尾理发店陆续开张,露天剪头的景象也销声匿迹,成了大家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