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能“治”胃结石?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料

由于可乐中含有大量磷酸、糖和咖啡因,这些成分或多或少都会对人造成影响,如本身就胃酸过多的患者再大量喝可乐,反而更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部负担;如代谢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大量喝可乐容易导致血糖急剧升降波动,更加危险。


可乐能“治”胃结石?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料

可乐能“治”胃结石?

由于可乐中含有气泡,带着酸甜的刺激感,尤其到了炎热的夏季,冰镇的可乐更能够带给人以冰爽解渴的感觉,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上至80岁老妪,下至3岁幼童,对可乐情有独钟的人不在少数。尽管常喝、多喝可乐的危害已有不少专家谈及,但网络上仍有说法认为:“喝可乐能够增加不足的胃酸,增强消化功能,还能软化胃中结石。”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呢?

常喝可乐害处多,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料

专家认为,可乐作为一种广泛被饮用的饮料,它的好处有两点:其一,它是一种饮料,能够达到补水的效果;其二,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磷酸、糖以及二氧化碳气体,可乐饮用起来酸甜可口,尤其是夏季喝冰镇可乐,更能有一种解暑的爽快口感。

然而专家更着重强调了喝可乐的诸多坏处。“首先,它对胃部有一定的刺激;其次,可乐中含有的磷酸对于牙齿有腐蚀性伤害,尤其对于换牙期的儿童来说,伤害更大,因此最不建议换牙期和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经常饮用可乐;第三,可乐的大量摄入容易导致磷摄入过多,而磷与钙有拮抗作用,会导致钙池中钙积累减少,钙流失增加,诱发骨质疏松症;第四,可乐中含有大量糖分,对于代谢病患者来说,容易导致血糖代谢变差,引起空腹血糖迅速增高,加上可乐中糖分能量高,多喝易致能量摄入过度,引发肥胖并进一步加重代谢疾病;第五,饮用可乐常常增加饱腹感,导致人们吃不下其他食物,长此以往容易因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良,尤其是少年儿童,更可能因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第六,可乐中含有的咖啡因可能刺激一部分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导致过度兴奋、失眠甚至诱发心悸等心脏疾玻”

如果一定要将一周内的可乐饮用量进行限制,专家认为一周可乐饮用量最好不要超过一小瓶(350ml),当然,可乐的饮用量并不能做统一量化,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每天的膳食结构和运动量等都是不同的,但需坚持的原则是:可乐不能多多益善,应尽量限制饮用。专家表示:“对于人体来说,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只要是烧开了的、干净无害的白开水,都是人体最好的饮料,喜欢喝可乐的人最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饮用白开水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身体健康。”

可乐增酸能帮助消化?消化能力与磷酸无关

网上有说法称,对于胃酸较少、消化能力不佳的人来说,喝点可乐能够补充胃中不足的酸,增强胃部消化能力,对此专家认为: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道理的。

专家解释称,胃的消化能力主要依赖于胃中存在的胃蛋白酶原,当食物进入胃中后会刺激胃酸分泌,胃酸能够激活存在于胃中的胃蛋白酶原,使其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以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小肽片段,使蛋白质更容易被吸收利用。对于胃蛋白酶来说,其最好的生存环境是pH值为1~2值的强酸环境,只有在这样的强酸作用下它才能够被激活,达到促进消化的目的。但是可乐中含有的酸主要为磷酸和碳酸,这两种酸属于中强酸和弱酸,无法与pH值为0.9-1.5的胃酸相媲美,更无法达到激活胃蛋白酶原的目的。因此,胃酸不足的人喝可乐并不能改善胃酸分泌状况,也不能加强胃部消化能力,促进消化,甚至反而可能对胃部产生一些刺激,不利于身体健康。

可乐能“治”胃结石?临床个例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所谓的“胃结石”,是因进食某种物质后在胃内形成的石性团块状物,一般临床上以植物性的胃柿石居多。专家介绍,由于柿子中含有较大量的鞣酸,人吃了末成熟的柿子后,鞣质在胃酸的作用下,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易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内,而鞣酸蛋白、树胶、果胶能把柿核、蔬菜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在胃内就可形成胃柿石。由于胃的幽门处较为狭窄,结石往往堵在幽门处无法排出,进而造成一系列胃部不适症状。

曾有媒体报道称,有临床案例对胃石症患者进行“可乐治疗”,让患者连喝三天可乐后观察到,胃石明显变小,进而随着消化道逐渐排出。那么,喝可乐是否能够辅助治疗胃石症呢?专家表示:“这种类似偏方的治疗方式只能作为临床个例,不具有普遍代表性,目前胃石症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网友不能将喝可乐的办法作为正常治疗方法使用。当胃部感到不适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合理、科学的办法进行正规治疗。”

他介绍称,由于可乐中含有大量磷酸、糖和咖啡因,这些成分或多或少都会对人造成影响,如本身就胃酸过多的患者再大量喝可乐,反而更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部负担;如代谢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大量喝可乐容易导致血糖急剧升降波动,更加危险;如有心脏病的患者大量喝可乐可能因咖啡因的刺激造成神经兴奋,诱发心脏早搏、心悸甚至加重心脏箔…“可乐碎胃石”这样的偏方或许对某些人有用,在医生观察、指导下进行并无不可,但网友切不可将其作为常规治疗方式并擅自采用,以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