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枪炮侯》史学新说重解慈禧杀光绪谜案
《枪炮侯》剧照
光绪向慈禧下跪
倪大虹饰侯久满
伊秀娱乐讯 11月26日,45集史诗剧《枪炮侯》在广东、安徽、辽宁、山东四大卫视开播。主创称:“《枪炮侯》将是全新的中国历史剧,它提出的史学新课题,将直指史学界对光绪之死等历史谜案的误读。”
《枪炮侯》重解慈禧杀光绪谜案
《枪炮侯》再现了从中日甲午之战,到辛亥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过程中的众多历史事件,如:慈禧、光绪、孙中山、袁世凯、李莲英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就有63位。导演王瑞(微博)称:“对于再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枪炮侯》没有颠覆,而是完全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但是,《枪炮侯》对清末历史谜案光绪之死所做解释,却着实是对史学界以往解说的颠覆。光绪之死是清末历史上最重大的谜案,光绪34年,大清第11位皇帝在*瀛台涵元殿离世,时隔20小时,操纵晚清政权长达半世纪之久的慈禧也在*仪鸾殿撒手人寰,至此之后,光绪是被人谋杀,还是暴病而亡,史学界争论未曾止休。各种史料记载和后宫宫女太监的传言,甚至溥仪亲笔小传都未有定论,反而为此平添迷乱的色彩。
史学研究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袁世凯害死说;二、慈禧毒杀说;三、光绪暴病说。对于光绪之死的三种说法,大多数史学专家推信“慈禧谋杀说”和“光绪暴病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隋丽娟在做客《百家讲坛》时,反驳“袁世凯害死说”和“慈禧谋杀说”,论证了“光绪暴病说”更具合理性。军旅出身的编剧海波在《枪炮侯》中对光绪之死这段历史谜案提出新解。他认为,光绪是袁世凯的特工赵秉钧所杀。
编剧海波提出三大推理依据
导演王瑞表示:“《枪炮侯》的史学新解没有戏说,没有哗众取宠的演绎,颠覆史学研究,不等于颠覆历史。相反,海波老师有理有据的史学论证,和他严谨的史学探索,是对历史严肃性的尊重。”
编剧海波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提出光绪为赵秉钧所杀,主要基于几个方面史料所做的推理:一、 袁世凯杀光绪的动机。袁世凯是光绪和慈禧之死最大的受益者。而且,光绪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大力绞杀维新派的原因之一,恰是袁世凯的告密信。旧城锁记中也有记载:光绪“日书项城名,以志其愤。”讲光绪每日笔书袁世凯的名字,以铭记其戊戌变法失败的悲愤。这一方面说明,光绪不可能进服袁世凯送来的药,袁世凯送药毒死说不太可信;另一方面,说明袁世凯很清楚光绪对他的仇恨,若慈禧死于光绪之前,袁世凯必担很大风险。二、袁世凯特工赵秉钧毒杀光绪。依光绪对袁世凯的仇视,和清朝宫禁,袁世凯送药毒光绪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赵秉钧是袁世凯早就安插在慈禧和光绪身边的眼线。赵秉钧当时掌监护两宫的大权,若通过太监宫女向光绪下毒,非常便易。同时,赵秉钧一直帮袁世凯从事害杀活动。1913年,在孙中山支持下,宋教仁被选为*参*,赵秉钧下属依袁世凯密谋,杀害宋教仁。而且上世纪80年代三次检验过光绪的尸体,查验其头发头骨,都有中毒遗迹,而且他的胃部有大量砒霜,超过正常微量标准的30多倍。光绪被毒杀说很可信。三、史料有记载,赵秉钧死前曾给家人留下遗嘱,死后埋于光绪陵旁,而大多数专家对这段史料记载没有细致分析。赵秉钧手下杀害宋教仁后,袁世凯又将赵秉钧手下毒死,引起赵秉钧不满,向袁世凯抱不平,不日,赵秉钧被毒死家中,葬于光绪陵旁,现光绪陵旁有赵的家庙可寻。
赵秉钧台词暗藏玄机
海波在《枪炮侯》中不仅提出袁世凯特工赵秉钧毒杀光绪的史学新课题,同时,也解说了这段巧合,赵秉钧当时掌监护两宫的大权,在毒杀光绪后,他请示袁世凯,说“那么凶狠狡诈的老东西,早晚会加害大人,要不然一不做二不休?”《枪炮侯》中有段台词,袁世凯对属下谦言所做的回应,足见其高明的政治权谋。“我什么都不知道啊,袁某世沐皇恩,这两宫对我都有大恩啊,小站练兵,是皇上赋予袁某军权,百日维新是太后鼎力保全袁某性命,我袁某宁可被太后皇上误解,殊杀十族,也横竖不能做背主弑君的大罪,我对他们都一样感恩”。说罢,缓缓拍赵的肩,赵秉钧惶惶答:“下属知道大人用心。”
导演王瑞称:“《枪炮侯》不仅是全新的中国历史剧,同时,也提出史学新课题,欢迎史学界专家参与论证,相信袁世凯特工赵秉钧毒杀光绪的新解,是目前唯一能解释光绪与慈禧之死时间巧合的说法,也是有史料依据佐证的,不是轻易就能否定的。”
剧情介绍:
辛亥百年收官之作《枪炮侯》可谓今年最另类的辛亥影视,是今年唯一未以革命党为主角的辛亥剧,它以更新鲜的视角解读清廷帝制灭亡的必然性和辛亥革命伟大意义。该剧讲述大清巡枪御史侯久满造枪炮的传奇故事。侯久满本是一介炮弁,在慈禧“西狩”时救驾有功,被破格从一个小小炮弁提拔粤局枪炮总办,准长江以南造枪制炮可“为所欲为”,即便犯下死罪也三不斩,但办差的银子,慈禧却一文不给。老油条从北洋水师无名小辈,摇身一变成为让慈禧龙颜大悦的“老猴”。加官进爵,手握重器,踌躇满志,亦满腹心机,四处诈钱,制炮强国。而风华正茂、紫禁城最得宠的宫女阿尔萨兰,被疑心甚重的慈禧以一张黑喜字指婚侯久满,明为赐婚,暗为眼线,监视侯府一举一动。清廷的“帝党”、“后党”之争延伸到侯府内部,侯府上下人人都处在监视和被监视中,敌友一时难辨……在辛亥前后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上演着出出让人屏息的生死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