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妈妈》挑痼疾 小成本小阵容重剧本

  前晚,《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这部小成本小阵容的“小剧”出乎所有人意料以32城市全国第一的成绩收官,口碑颇高。但当记者采访这部戏的操盘手试图探讨这种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否定的:“独生子女”的模式非常吃亏。尽管片酬太高、大腕太牛、烂剧太滥、市场太畸形被所有人诟病,但谁都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在单挑痼疾后却开始寻找旧路,让人对国内电视剧市场黯然神伤。

  《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以下简称《独生子女》)前晚在北京卫视落幕。这部剧单集成本不过90万,在目前的行情里还不如一个一线大腕的片酬;男女一号、二号都是半新人,几乎没有市场号召力可言;“独生子女”、“婆婆妈妈”,这样的主题市面上也很多,缺少新鲜感……人的消费心理就这样,如果“卖相”不好,便宜反而更不受待见,又赶上春节这一收视淡季,真成了不折不扣的“哀兵”。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剧”出人意料地实现了逆袭,以32城市全国第一的成绩收官,更难得的是口碑还颇高,不少台词和话题都成了热点。

  《独生子女》的成功,是国产剧市场被高片酬严重扭曲中的一次突围个案,也是长期以明星为本向以剧本为本的一次主动回归。然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当记者采访这部戏的操盘手试图探讨这种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否定的——在看演员阵容下单的市场里,《独生子女》的模式非常吃亏。说白了,这个行业天天都在喊片酬太高、大腕太牛、烂剧太滥、市场太畸形,可是谁都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积重难返。

  一怒转身

  即便是二线女演员,不仅挑片酬挑导演挑制作,还要指定“配”得上的男演员,出品方决定弃用明星

  《独生子女》去年立项时,正赶上一轮市场虚高行情的末班车。演员片酬最高达到近百万一集的峰值;同时,市场对电视剧成本的消化能力又是有天花板的,演员片酬占到一部剧成本的七成甚至八成的怪现象倒成了普遍现象,制作费用被严重挤压,各方面怨声载道,但又难以抽身离场。北京电视台每年都以联合出品的方式抓项目,影视中心负责人之一于金伟看中了《独生子女》剧本雏形,于是跟制片方圈定了几个二线女演员谈档期,没想到人家女演员不仅要看片酬看导演,还要指定能“配”得上她的男演员……几轮谈下来没有结果,一帮主创聚在一起吐槽,都觉得这些年求大腕求烦了,不仅价格承受不起,前期随意改剧本各种耍大牌,后期不配合宣传,太多非正常因素干扰创作。根据于金伟的经验,《独生子女》这种项目如果能够把本子做扎实再搭一个不错的经济适用型班底,收视和收益的结果都还不差。仗着导演丁黑曾拍《玉观音》等海岩剧擅于调教新人,敲定《独生子女》不用明星的方向。

  于金伟说,只找对的不找贵的,这部戏里除了老一辈角色起用了彭玉、张晨光等知名演员,几乎都是用新人挑大梁,男一号李健从未演过男一号,也从未演过生活剧,只是相信他的气质跟舒一乐贴合,女一号童瑶虽有一定名气,但那时未播《民兵葛二蛋》,还谈不上人气和市场卖点。

  最终,《独生子女》的总成本控制在90万一集,演员片酬控制在成本的二分之一。“这个阵容尤其是年轻一代,我们当时心里都清楚,放在市场上是偏弱的;但是他们的创作态度特别认真,没人要求房间、车的条件,吃一样的饭,从不请假离组。这些演员正处在上升期,不计片酬,只要给机会他们就会拼命地证明自己。”

  一路坎坷

  买一部大腕的戏,收视不高责任不在他;如果买一部没明星的戏,失败了就要拿自己的职业生涯买单

  尽管招招算尽,但不出所料,《独生子女》在发行上仍然遇到了很大麻烦。目前电视剧市场上购片方式都是“预购”,在没有看到成片的情况下,某些购片人的硬指标就是导演、演员的名气,《独生子女》把剪好的片子送上门频吃闭门羹,“大家都在凭所谓‘经验’下判断,没有沉下来仔细看片。”本来有一家卫视谈好了价格答应购片,临阵又反悔,改买一部系列剧的第二部,播出在即制片方不仅卖不够四颗“星”,甚至一度面临着北京卫视一家“独播”的局面。

  于金伟身兼北京台影视中心购剧负责人和制片人双重身份,主抓过的这种“联合出品”剧不在少数,且不乏《永不磨灭的*》、《黎明之前》、《林师傅在首尔》等成功范例在前,但她坦言《独生子女》开播前的压力是最大的,“小成本小阵容档期还不占优,春节期间根本无法启动宣传,只有收视好才能引起观众注意,无法靠演员拉动收视,只能等片子积累了口碑才能带动演员的人气。”

  一鸣惊人

  遭遇赵家班的“乡六”以及雷声一片的《笑傲江湖》,“独”剧硬是靠一集集播出收获了口碑

  然而,《独生子女》开播后的表现却令人吃惊。该剧以北京地区4个点的收视率开局,即便遭遇赵家班的“乡六”以及雷声一片的《笑傲江湖》也稳步上升,直至笑到最后,单集最高收视北京地区近8个点,全国破1,并以连续两天全国32城市收视冠军的成绩收官。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部听名字往往被划入“家斗剧”,很多年轻观众、男性观众天然抵触的作品,硬是一集一集地播出了口碑,犀利幽默的台词,切中生活要害的细节既赢得了传统电视观众的心,也“俘虏”了非传统电视观众的关注,在网络上,网友发帖微博转发该剧的各种语录,或许是对剧中舒一乐的困顿深有同感,有不少男性观众参与进来,以不可思议的口气宣布“我竟然看哭了”。

  记者问《独生子女》一鸣惊人的表现是否有“撞大运”的偶然因素?于金伟并不这么认为:“这个戏的目标非常精准,它没有一举超过《媳妇的美好时代》那样的野心,但剧本把30后、40后、70后、80后的生活话题都覆盖了;没有大牌演员,靠一个个扎实的生活细节层层剖开来吸引观众;它的内容好像都被涉足过,但是别的戏都没有它做得深入;过去家庭剧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往下滚雪球,观众没有喘息的机会,它却很好地把握了这种节奏感,观众会觉得心情舒畅,即便是争执也是善意的、合理的,让人觉得心眼不脏。”

  一声叹息

  抓剧本,是先苦后甜;追明星,是先甜后苦,可惜谁都不愿承担风险。

  遗憾的是,当记者问于金伟是否会沿着《独生子女》的模式继续摸索下去时,她却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太累了,真正试过就知道太艰辛了,下一个项目还是要重新考虑方向,至少男一、女一要有一个有卖点的明星。没办法,市场大环境就这样,也不能总抱怨别人不识货——作为购片方,我理解买一部大腕主演的戏,收视不高责任不在他;但是如果买一部《独生子女》这样的戏,万一失败了,就要拿自己的职业生涯买单。”

  于金伟说,这个行业大家都在喊打击高片酬,拒绝“戏霸”,回归剧本等等口号,但落到实处的时候大部分人又不愿意承担风险。但是她又提出,《独生子女》这样的尝试,一个剧做着很辛苦,如果能有更多的制作公司、电视台一起“觉醒”,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其实这是一道选择题。抓剧本是先苦后甜,追明星是先甜后苦。与其用一个不成熟的剧本求明星,付出了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不如求自己,实实在在地在剧本和制作上付出,一定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