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奶癣

1.临床表现
宝宝脸部有从脸颊开始的皮肤损伤,会慢慢延伸到额头、眉毛甚至头皮,而且会频繁反复发作。更严重的会扩散到颈部,后面的三角平骨,甚至全身。
2.类型
(1)渗出型
抓挠后有一定量的液体流出,皮肤鲜红糜烂。感染后会有脓包肿胀发热。常发生于肥胖婴儿,从脸颊开始,严重扩散至整个面部和全身。
(2)干式
抓挠后没有明显的液体流出,皮肤会红肿,伤口会凝结成黑红色的肿块。多发生在瘦弱的宝宝身上,头皮和眉间,宝宝严重瘙痒无法入睡。
(3)脂溢性型
头顶有黄腻的角质层切片和黑红的硬块。它经常发生在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身上,从前额和眉毛开始,蔓延到脸颊,皮肤呈现潮红和皱纹侵蚀。
3.诊断
(1)常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以下的婴儿。
(2)常发生于面部从脸颊到额头,也可发生于颈部、肩胛骨、身体、手和脚。
(3)皮肤损伤常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疹,可连成大面积。皮肤会被侵蚀,刮伤时会出现渗液、黄色肿块、淡红色斑点,以及少量即将脱落或已经脱落的角质层切片。
(4)好痒,宝宝会抓痒。
发病多在出生后1 ~ 3个月,6个月后逐渐缓解,多数患儿1岁半后逐渐恢复。有些孩子被延长到幼儿期或儿童期。疾病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皮疹多见于头部和面部,如额头、脸颊和头顶,然后逐渐扩散到下巴、颈部、肩部、背部、臀部和四肢,甚至扩散到全身。
开始时散在或聚集有红色小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有小水泡、黄白色鳞屑及结痂、渗出、糜烂、继发感染。痒的孩子晚上烦躁哭闹,影响睡眠。因为湿疹的病灶在表皮,愈合后不留疤痕。
1.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急性期:发病为急性,皮肤以多数簇状红色小丘疹和红斑、基底水肿为特征,并很快变成丘疹和小水泡。水泡破裂后,呈糜烂状,有明显的黄色渗出物或覆盖有黄白色浆液性痂,厚度不等,逐渐向周围扩散,周围可见散在的小丘疹。面部皮肤可能会红肿。间歇性摩擦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肛门周围等。可受影响,且常与搓揉结合。护理不当会导致继发感染或湿疹蔓延全身。在这个阶段,生病的孩子晚上睡不着,坐立不安,感染者可能会低烧。
(2)亚急性期:因治疗不当,可由急性期湿疹演变而来。此期渗出、发红、结痂逐渐减少,皮损以小丘疹为主,有时伴有白色鳞屑,或残留少量丘疹、腐面。此时瘙痒轻微,可持续较长时间。
(3)慢性期:多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也可以是慢性期开始时的表现。反复发作,多见于1岁以上的婴儿。皮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大、丘疹、鳞屑和色素沉着,少数可长青苔。它分布在四肢,尤其是四个巢中。如果发生在掌跖或关节,可能会引起皲裂和疼痛。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在一定的诱因下,可以随时急性发作,自觉剧烈瘙痒。
2.分类婴儿湿疹根据皮肤损伤可分为三种类型:
(1)脂溢性型:多见于1-3月的婴幼儿,额头、脸颊、眉间发红,布满黄腻鳞片,头顶有厚厚的黄色浆液性痂。在严重的情况下,下巴、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可能会被摩擦、发红和渗出。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常患有脂溢性皮炎或严重的痤疮。孩子一般6个月后改善饮食就能自愈。
(2)渗出型:多见于3-6月的肥胖婴儿。首先出现在头部和面部。除了鼻口周围不易发生外,两颊可见对称的红色丘疹,其间有小水疱和红斑,基部水肿,片状糜烂渗出,浓黄色浆液性痂。常见抓挠出血,皮肤有黄褐色软痂。结痂皮剥落后,露出鲜红色湿烂面,呈颗粒状,表面易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扩散到躯干、四肢和全身,并可能引起继发感染。
(3)干燥型:多见于6个月至1岁的儿童,但开始时或亚急性期后干燥。皮损以丘疹、红肿、硬糠状鳞屑、结痂为特征,无渗出,多见于面部、躯干、四肢侧伸等部位。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以上三种类型的湿疹可以同时存在,任何类型的湿疹也可以出现第三期皮损,三个阶段可以相互转化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