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楠采访精选 为你解读名人主持的内心世界
陈晓楠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英语及传播。在校期间,就入选北京电视台英语新闻主播,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台国际部,2000年底,进入凤凰卫视。
如今的陈晓楠,已经是凤凰卫视主持人。曾主持《*如此多娇》、《凤凰早班车》等节目,参与直播多宗国际事,包括“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北京申奥、莫斯科人质事件等。而2003年由她独挑大梁的《冷暖人生》更是令观众动容。陈晓楠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英语及传播。在校期间,就入选北京电视台英语新闻主播,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台国际部,任国际文化交流节目《大全景》主持人。之后与香港著名节目主持人黄詹合作主持知识性娱乐节目《*如此多娇》。2000年底,进入凤凰卫视,担任《凤凰早班车》,《凤凰午间特快》主持人。谈起如今的《冷暖人生》栏目,陈晓楠身上所具备的特点再一次显露出来。提起《冷暖人生》的诞生,陈晓楠笑称:“和凤凰卫视的不少节目一样,《冷暖人生》也是在聊天中诞生的。“冷”是寒冷、饥饿和黑暗。“暖”是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与他们心中那一抹希望。社会边缘多故事,冷暖人生传递人间不同的温度,让观众感受人生热度。有人把《冷暖人生》称为“21世纪中国民间档案”,但陈晓楠更愿意把它称为“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开始制作《冷暖人生》,陈晓楠和她的摄制组就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7到10天的出差周期,摄制组至少要拍3个人物。希望能够通过所记录下来的人物的命运,来记录这个时代。《冷暖人生》做每一期人物的故事都是探讨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复品味人物的五味杂陈的东西,传达历史性的、现实的典型信息。
陈晓楠介绍,2007年,在第43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冷暖人生:华山挑夫》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第一次赢得该奖项;2009年,《冷暖人生:陈坚的最后79小时》再次荣获芝加哥电影节银奖。《冷暖人生》正是用草根文化打动了异国人。“因为我们节目讲述的是人性,它可以超越地域的阻隔。我们不谈什么经济、GDP,只去挖掘每个人的内心,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陈晓楠很坦诚。2010年11月,《冷暖人生》回访北大荒“11.7”大火幸存者的节目《北大荒“11.7”大火四十年祭》,再次博得一片唏嘘。关怀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是《冷暖人生》始终坚持的视角。听普通人讲那些不普通的事,有时候有一种简单的震撼。不管多么完美的人,就算是我们觉得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可能要的是他所讲的很真实的、很有力度的一段,我觉得能给大家一种共鸣、一种东西就可以了。我就特别希望我做的这些故事里面不是煽情,但是能有一种温暖。有的时候就是尽在不言中嘛,我希望我做的节目给你的是一串省略号,或是一个惊叹号,不只是一个句号。”采访中,陈晓楠的这番话使记者记忆深刻。在访问北大荒“11.7”大火幸存者王玉彩时,陈晓楠回忆,当时她凝视着对面那位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的62岁老知青,听她流着泪回忆大火把皮肉和棉衣烧得粘连在一起,却从未后悔有过这样一段充满革命理想的青春岁月。采访现场只有默然,寂静,聆听。陈晓楠说:“有人问我,做这样的节目,心里会不会觉得难受,我觉得相反。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力量,也从中获得一些力量。我觉得一定要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些温暖的、光彩的东西。”
自称“生活中我挺不靠谱”
陈晓楠的名字总是和“知性”、“随性”、“文艺女青年”这些标签连在一起,但了解她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一名与陈晓楠同时接受采访的同事用“拼、执着、果敢”来形容工作中的陈晓楠。“9·11”事件直播,是陈晓楠“职业生涯里最惊心动魄”的一次。2001年9月11日,在家休息的陈晓楠突然接到程鹤麟的电话:“快回来,出事儿了!”5分钟以后,陈晓楠冲进演播室,穿着一件牛仔服就开始播报。她在主播台上说的第一句话是,“观众朋友对不起,我没有化妆”,很多人认识陈晓楠是在“9·11”的那个灾难之夜。
2006年黎以战争爆发,陈晓楠是凤凰卫视派至战事核心的第一位女主播,“我决定去贝鲁特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害怕。我们走的时候不知道形势会如何发展,只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比如以军打算彻底捣毁黎巴嫩,或是爆发又一次的中东战争等等。到了战地,我最强烈的感觉不是害怕,而是战火的荒谬。”由于无法想象会遇到什么危险,她随身带了手电筒、哨子等救生用品。同事董嘉耀还特别让她带上绳子,理由是遇到危险绳子会管用,可至于管什么用,他也说不出来。多年之后,想起这条绳子还有临行前的手忙脚乱,陈晓楠就忍不住地笑:“我承认我们太缺乏战地经验了。”
采访中,陈晓楠素面朝天,一条渐变色的围巾,一件素色外套。说到开心时,毫不掩饰地大笑。在陈晓楠的眼里,自己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从高中时就没有变过发型。谈起未来,她随性的一面又显露出来:“其实,生活中我挺不靠谱,没什么计划。就和其他人一样,等待水到渠成,该干什么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