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结局的如何 小编为你揭秘

问题描述:

《三体》的结局很突兀,关于维度,死域,宇宙广播的想象很难理解,时间之外等等,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三体结局是什么 ,三体小说最终结局?下面小编为你揭秘。

三体结局的如何 小编为你揭秘

导读:《三体》的结局很突兀,关于维度,死域,宇宙广播的想象很难理解,时间之外等等,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三体结局是什么 三体结局分析 三体电影结局是什么意思隐喻 三体小说最终结局?下面小编为你揭秘。

三体结局是什么 三体结局分析 三体电影结局是什么意思 三体小说最终结局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小说,《三体III》是让人震撼的;作为一部幻想小说,《三体III》是惊艳的;作为一部带有科学元素的幻想小说,《三体III》是大师级的。
《三体I》的核心主题,是对人类自身发展模式的反省,以及人类与潜在的外星人之间的关系。
《三体II·黑暗森林》的核心,则是在叙述宇宙文明的“黑暗森林”状态。
《三体III·死神永生》的核心,则是论及人性,以及人类与宇宙的互动,或者说人类对宇宙的责任——相对来说,人类与外星文明的关系是II的延续,没有更多的内容。
三体结局是什么
幸存的人类剩下三拨:
1、蓝色空间号和万有引力号上的人们,飞到距太阳系几百光年光年外的地方,开拓了新世界;
2、程心和艾AA,飞到云天明送给她的那个星系,遇到了新世界派来等她们的人:关一帆;
3、云天明

三体结局的如何 小编为你揭秘

然后,程心跟关一帆坐的飞船遇上了黑域,时间一下子过去了几千万年,除了他们两人,其他人类不知死活了。

再往后,就是宇宙末日了,等候宇宙重生。
这些生死存亡的选择其实可归于一个选择:人性还是生存?而作为起点(“*”)与终点(宇宙)之间的连结,刘慈欣也一直在进行着道德追问:“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于是,刘慈欣纠结于两个向度的道德上:黑暗宇宙的零道德,和人性的道德。人类一次又一次地从绝境中重生,但最终依旧毁灭在歌者那轻描淡写的清理中(“给我一块二向箔,清理用”)。是啊,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
黑暗宇宙是无情的,冷冰冰看不到一丝光明。刘慈欣曾经非常强悍地表示:“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律不以为然。”宇宙如同茫茫沙漠,生命多如沙砾,为何人类这颗沙子要如此特殊?虽然人类的内在世界同外在宇宙一样无限,但刘慈欣显然对此没多大兴趣,他认为那是“自恋”的主流文学的任务。隐隐约约中,刘慈欣对人性悲观而厌弃。
“黑暗森林法则”体现了刘慈欣那“人为宇宙立法”的勃勃雄心,其中体现了冷酷而又冷静的理性——这便是科学精神。《三体》中的强者无不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如叶文洁、罗辑、章北海、维德,他们不同程度地引着人类向黑暗森林深处走去,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同归于尽。只有这种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才能克服道德教条所导致的人类软骨病。
然而,尼采曾经说过:“与魔鬼搏斗的人千万小心自己在搏斗中变成魔鬼,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在对人性的否定中,刘慈欣却慢慢的开始摇摆不定,最终逐渐走向了虚无主义。于是,面对内在宇宙时,刘慈欣徘徊于两级之间。他无法安置人性与“宇宙道德”,而甚至连物理学在黑暗的宇宙中也不复存在,人类只能无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又何止人类,整个宇宙历史就是宇宙不断死亡的过程,黑暗森林最终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鱼死网破。所有的大海都会干涸,所有的鱼儿也都会死去。
他的矛盾和虚无感与其说是对人类未来前景的预见,不如说是对人类现状的悲观。未来人不过是现在人某些特质的放大版。黑暗森林法则中,第一法则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法则是“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这里隐含一个前提,即不同文明所需要的生存资源是相同的。但是在宇宙中,生命形态之多样性可能超出我们认知,或者微小如夸克,或者宏大如星云,或者碳基,或者硅基。而即便是相距“仅仅”四光年的人类与三体之间,彼此形态差异亦是十分巨大。我们没有理由推断他们在生存资源需求上的一致。刘慈欣却以此为公理推导黑暗森林法则,未免失之武断。这两项公理,说白了就是人类战争的起因,而猜疑链则是对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无法沟通的极端化想象。当囚徒困境放大至宇宙尺度时,我们不免被深深地震撼了,既是为刘慈欣包揽宇宙的想象,也为人类本身的黑暗。
这些不足的出现,并非因为刘慈欣想象力枯竭,而是因为他执着于二元化的认知图景,试图以近乎图解的方式表现生命与死亡,和平与战争,爱与背叛,希望与绝望。如此,在浩瀚的星空与心灵之间,必然留下巨大的裂痕。他嘲笑百年后柔弱的新人,嘲笑乌合之众的民众,嘲笑道德教条;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切讴歌田园生活的淳朴美好,又以崇高的悲剧感描绘了人类最后的墓碑。虽然刘慈欣一再表示唯有科学主义是人类能够把握的生存方式,但其作品中又处处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出他的古典人文主义关怀。

三体结局的如何 小编为你揭秘

《三体》系列紧紧围绕康德的名言来构筑,但刘慈欣却误解了那句话。道德律“展示了一种不依赖于动物性,甚至不依赖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活”,是人类向上的*意志之体现,而*的道德选择能够使人突破陈腐的教条,不受现世之羁绊,塑造大写的人。人,正是因其选择而高贵,因其理性而英勇。幸运的是,虽然刘慈欣曲解了道德律,但他对道德教条的批判却与康德的道德说殊途同归,他塑造的一批杀伐果决,勇于承担的人,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身后是腐朽的道德教条,面对黑暗的星空,扛起了闸门。罗辑成长为坚强的“面壁者”,在百余年中一直以牺牲自己来换得和平;章北海抛弃个人良知,不择手段,但在发动最终打击之前,心中却因柔软而迟疑了几秒,致使自己丧身太空;云天明孤身前往三体世界,为人类带来最后的希望;程心与维德形成鲜明对照,然而二人实际上是惺惺相惜,能够互相谅解;甚至连作为超级文明一员的“歌者”,在得知整个宇宙都将二维化时,也感到莫大的悲哀。人性基于选择的*,宇宙的前景是黑暗而绝望的,但在星空与道德律之间,还有人的*意志,以此为巨笔,却能书写出伟岸的人。

虽然刘慈欣曾经贬低*意志的存在,并在《黑暗森林》中以“思想钢印”的方式表明科技可以凌驾于*意志之上。但无疑,他的人物超越了他的主观意图,绽放出*意志的光辉。人类经历“大低谷”之后,认识到了文明与生命的价值,认识到生存其实并非第一需求。刘慈欣面对宇宙的黑暗,认为人性脆弱得不堪一击,但是在内外宇宙中,横亘着拥有*意志的人,纵然人性不过是人类的墓志铭,但人依旧可以昂首面对毁灭。
最终,程心一直活了下来,直到宇宙的尽头,一个世界的灭亡成为追忆的背景。作为叙述者的程心开头说到:“那一切不是发生在过去,不是发生在现在,也不是发生在未来。”这只是一段记忆,是属于一个人的光锥内的。如果说光锥之内即是命运,那么在光锥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可能性?正如小说中所说,在田园宇宙中,只要有两个以上的时间维度,那么一切的命运还都可以选择。
田园,历来是人们的理想寄托,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残酷,刘慈欣笔下的田园却总能有着温暖。将高维宇宙以“田园”命名,展现出了刘慈欣的人文主义与怀旧心理,同时也给了我们希望:在“死神永生”的“黑暗森林”之外,还有一个光速无限的宇宙,一个文明之间可以*交流的宇宙,一个充满爱与和平的宇宙。
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但希望中也有绝望:大宇宙是否能返归田园时代?田园宇宙出现后是否会再次降维而重返黑暗森林?在这里,刘慈欣又表现出了他的犹疑。
但是,一丝希望已经可以带来光亮,无论是对于宇宙尽头的文明,还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我们。我们还有时间,时间足够我们去思考,去探寻,时间足够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