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儿(节气)

伏天儿(节气)

蟪蛄的俗称,出自庄子《逍遥游》。伏天儿,学名蟪蛄,蝉类。吻长,体短。色黄绿,有黑白条纹,翅膀有黑斑。雄体腹部有鸣器,声音响亮。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性机警。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伏天儿别称:蟪蛄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动物俗称

蟪蛄是一种早上出生晚上死亡的动物,相传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一天之内从出生到交配到产卵到死亡。用来形容人要珍惜生命,珍惜光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

节气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天儿(节气)
我国古代曆法中既有对伏天的推算,“三伏”这种说法自秦代以来就有,查《汉书·郊祀志》有明确记载,注中说:“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指秦)乃有之。”有关伏天的说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一致的,并无南北之分。颜师古注说:“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乾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乾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鬆,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3、 地理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出现的连续乾燥高温天气.也叫伏旱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