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立秋”是中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且习俗众多。时至今日,中国民间仍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基本介绍

中文名:立秋外文名:Beginning of AutumnBeginning of Fall代表寓意:秋季开始,收穫的季节自然规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公曆时间:每年8月7日或8日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35°气候特点:降雨、风暴、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物候现象: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农事活动:做好整地、施肥的準备、晒秋传统习俗: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

历史渊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穫季节到了。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气象变化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準,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準,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体市,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準,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台判求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 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立秋
“享糊谅堡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颱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俗话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对立秋时节降雨降温等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誌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誌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乾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物候现象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颳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立秋三候

传统习俗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几樱盛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农事活动

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乾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曆六月,则五穀不熟还必致欠收;立秋前颳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乾旱。
立秋立秋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禁艰慨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时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也是“不修棉”的打顶的最佳时机(“不修棉”的肯嘱奔删打顶时间要比传统的整枝棉花要延后10-15天)。整枝棉花“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儘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辣习采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备工作。

文学创作

农事歌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棉花抹杈边心,追肥时间到下限,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餵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坑内菱角採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农谚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穫的标誌,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穫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穫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秋来夏去均降至,火秋作物发育期,草木结果採摘忙。田间管理要加强。立了秋,便把扇子丢。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丑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丑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诗词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
立秋立秋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起居养生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肆虐,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此外,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因此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睡眠休息时最好盖条薄毯,以免昼夜温差大引起腹部着凉而腹泻。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係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西红柿等。

传统习俗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农事活动

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乾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曆六月,则五穀不熟还必致欠收;立秋前颳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乾旱。
立秋立秋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时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也是“不修棉”的打顶的最佳时机(“不修棉”的打顶时间要比传统的整枝棉花要延后10-15天)。整枝棉花“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儘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备工作。

文学创作

农事歌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棉花抹杈边心,追肥时间到下限,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餵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坑内菱角採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农谚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穫的标誌,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穫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穫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秋来夏去均降至,火秋作物发育期,草木结果採摘忙。田间管理要加强。立了秋,便把扇子丢。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丑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丑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诗词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
立秋立秋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起居养生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肆虐,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此外,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因此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睡眠休息时最好盖条薄毯,以免昼夜温差大引起腹部着凉而腹泻。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係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西红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