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龙舟会

五通桥龙舟会

五通桥龙舟会

五通桥龙舟会是四川乐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五通桥龙舟会作为一种在全国範围内都较具影响,并已绵延数百年的地方文化盛会,“龙舟之乡”的美誉名实相符。五通桥城区素有“小西湖”之美誉。自古盐业兴盛,水上交通发达,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几乎年年都要举办龙舟会。划龙舟竞赛抢鸭子是传统保留节目,称作五通桥龙舟会。

基本介绍

中文名:五通桥龙舟会地点:四川性质:民俗文化活动属于:中国

简介

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唯一的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顺治年间。清乾隆年间,因盐业鼎盛,龙舟会开始兴盛且规模庞大,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五通桥于1953年举办首届龙舟会,经过多年发展,龙舟会已经发展成融文化、艺术、经济、旅游、体育于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标誌的传统文化品牌。1985年后,省级和*龙舟会多次选择在五通桥举办。1988年,五通桥被四川省体委授予“龙舟之乡”,2007年,五通桥“龙舟竞技”成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通桥龙舟会作为一种在全国範围内较具影响,并已绵延数百年的地方文化盛会,“龙舟之乡”美誉名副其实。

起源

其起源却大都附会为“祭屈原说”。如深入考据其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它与盐业文化的因缘际会,无疑都应是“祭龙说”。只不过,五通桥之龙,就是俗称的龙王爷是治理岷江的川主神李冰罢了。据考,五通桥龙舟会兴起于清顺治年间。亁嘉时期,因盐运煤运之需,官府集巨资疏浚和整治茫溪河道,两岸遍植客家榕树。同时,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岷江水路要津,大兴土木修竣王爷庙码头,盐去煤来,一片繁华。盐业煤运的昌盛,也使龙舟会因运而生并得到鼎盛。

史籍记载

《犍为县誌》载:“五月端午节,五通桥尤竞行龙船会。仕女游江,舟多如鲫,其盛况冠于治域及沿江各场”。早期龙船会在王爷庙码头,由各大民间码头、帮会、商家和移民宗祠会馆集资举办。端午时,各码头的盐船趸船在简单装饰后齐聚王爷庙前,供奉三牲祭拜龙王爷——川主神李冰,祈求保佑盐船及船工平安。后来恐因岷江水激风高,龙船会移至茫溪河与新开江(因盐运需要而开凿的涌澌江)汇流的四望关处,龙船会易名为龙舟会,龙舟多以盐运用船改装,或将过渡小船改造为“双飞燕”舟,饰以龙头龙尾。其图腾为龙,其主题仍为祭龙王爷保盐船平安,其内容上也从未有过纪念屈原时的“抢尸”、“招魂”、“投粽”等仪典,特别是后来推出龙舟竞渡夺标、抢鸭子、龙舟造型比赛等项目后,五通桥龙舟会的神性更渐淡化,而娱乐性、经贸性则日益突出。

端午龙舟的传说

其实,关于端午龙舟起源学术界大致有七说,尤以闻一多先生考证的“祭龙说”最具权威。只因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竟渡曲》将吴越一带划龙舟的号子声“嗬哉”,误听为呼屈原魂“何在”,统治者要褒扬屈原的忠君,民众亦感怀屈原出污不染的高洁,故使“屈原说”流传最广。加之五通盐商多为“湖广填四川”的客家移民,荆楚吴越一带祭屈的龙舟由其移入五通也是可能。只是与五通桥的山川形胜和盐业资源相融合,使龙舟会与贰柒拾、西坝豆腐、麻辣烫等一道共构了五通独具特色的盐业文化。亦如乐山龙舟会曾是纪念“神勇大将军赵 昱”一样,各地划龙舟纪念人不同,五通桥龙舟会作为当地人为适应自然和生产的多种需要而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业绩,它随着历史的演变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从祭神到娱人,从弘扬齐心拼搏精神到挖掘本土文化品牌等,都正好体现着一种文化变迁规律。诚如余光中《汨罗江神》诗:“急鼓齐催,千桨竞发/两千年后,你依然待救吗?/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待救的,是岸上的我们。”四年一度的五通桥龙舟会正办得更加返璞归真,更加独具文化魅力,恰正是这种文化规律的最好诠释。

举办时间

从1997年开始,五通桥龙舟会定为每四年举办一次。其中2010年的五通桥龙舟会在6月16日(端午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