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大连海事大学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于2010年10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海湾生态在围垦、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面临着自然来水减少、水盐失衡、植被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多种威胁。因此造成湿地生态受损,甚至出现光滩。因此全面分析和评估了河口污染水域和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对于流域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绍

中文名:大连海事大学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地点:大连成立日期:2010年10月
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于2010年10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海湾生态在围垦、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面临着自然来水减少、水盐失衡、植被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多种威胁。因此造成湿地生态受损,甚至出现光滩。因此全面分析和评估了河口污染水域和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对于流域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地以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为依託,整合了目前和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密切合作的国际持久性有毒物物质联合中心、微流体及晶片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细胞冷冻和生物传热技术开发平台,共同打造了面向环渤海、辐射东北工业基地的集海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修复为一体的研究平台。学科方向涵盖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地自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项目等总计十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代表性研究项目是于2012年底超额完成的科技部支撑计画《典型河口污染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及示範》2010BAC68B0课题。其中关于河口污染分析和河口湿地退化的诊断技术,是本基地承担完成。该研究技术是以大凌河为示範区域,建立了流域布设监测点,对水、土壤、底泥以及生物进行污染监测,分析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在水、土壤、底泥以及生物中,大凌河流域污染的现状,特别分析了有机污染物在不同介质见的转化规律,首次发现了的大凌河河口德克隆的生物蓄积问题。分析了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在50年间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与特徵,并对大凌河下游及河口湿地地区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和排查,诊断和评估了污染水域的污染现状及污染来源,并通过模型和监测估算出主要点源污染对水域污染的贡献率。本研究还通过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揭示了该流域生境的变化特徵,发现了与污染修复相关的微生物种群,为未来该流域污染的生物学修复提供了基础。通过对湿地植被与生境调查,确立河口湿地退化主要诱因,确立了河口生境恢复的要素。基地现有在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实验员2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20人。目前拥有高通量的基因组,蛋白质组分析系统,细胞分子生物学分析系统,和可以培养各种模式生物材料的培养设施,如人工气候室、植物温室、海洋生物实验室、标準动物房、斑马鱼饲养系统等。相关设备192台套,拥有价值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如:多功能成像系统、遗传分析系统、流式细胞仪、蛋白纯化系统、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实施萤光定量基因检测系统、紫外/萤光酶标仪、萤光倒置显微镜、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气相色谱仪、液质谱连用仪、高分辩率显微CT系统、显微PIV和体三维(V3V)系统(世界第二台,国内唯一)、显微高速CCD相机、500W紫外曝光系统、数字匀胶机等离子清洗器、恆温真空炉、数字型精密热板、可变焦距立体显微镜(带成像系统)、倒置相差萤光显微镜(带成像系统)等。